《普通生态学(第3版)》是作者数十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总结,全书80余万字,插图267帧,包括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部分,共分成6篇:绪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全球生态学。《普通生态学(第3版)》是在此书前两版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除后两篇是新增补外,其他增补内容还有:生物与气候;植物对紫外线辐射的防护;植物如何应付洪涝;土壤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营养物;生物活动周期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集合种群及其模型;种群遗传学及物种形成;应用种群生态学;群落的周期变化和岛屿群落等章节。书中有些内容是目前国内教材或专著尚未涉及的。
作为普通生态学教材,《普通生态学(第3版)》适用于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和农林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科技工作人员。
《普通生态学(第3版)》全面涵盖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四个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采用较大篇幅介绍和讨论了人类当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和几大全球性生态学问题,《普通生态学(第3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补了5章30节,反映了生态学的新进展。《普通生态学(第3版)》是作者在数十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是生态学的教学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的总结。不论是从内容、选材、结构和框架安排上,还是从教学的适用性上,《普通生态学(第3版)》都既照顾了学科的基础性,又突出了学科的先进性。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篇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第1章 环境与生态因子
第一节 什么是环境
第二节 什么是生态因子
第2章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利比希法则和耐受性法则
第二节 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第四节 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
第五节 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第六节 生物的适应性
第3章 生物与气候
第一节 地球与太阳辐射
第二节 气温和气团的全球循环
第三节 洋流及全球降雨格局
第四节 小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第4章生物与光
第一节 光是电磁波
第二节 光质的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 光照强度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第四节 日照长度与光周期现象
第五节 植物对紫外线辐射的防护
第5章 生物与温度
第一节 温度的生态意义
第二节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第四节 植物与温度间的复杂相互关系
第五节 温度与细菌的代谢活动
第六节 有效积温法则
第七节 温度与生物的分布
第6章 生物与水
第一节 水的生态意义
第二节 植物与水的关系
第三节 植物如何应付洪涝
第四节 动物与水的关系
第五节 水的物理性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第六节 水生生物的呼吸
第7章 生物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的生态意义
第二节 影响土壤形成的5种因素
第三节 土壤质地和结构对生物的影响
第四节 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第五节 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第六节 土壤的侵蚀和破坏
第8章 生物与营养物
第一节 营养物的类别与功能
第二节 微生物与营养物循环
第三节 营养物质的可利用性
第四节 植物质量与动物营养
第五节 矿物营养与动物的生长和生殖
第9章 生物与辐射和火
第一节 电离辐射
第二节 火
第10章 生物活动周期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生物的固有活动节律
第二节 昼夜节律与生物钟
第三节 临界日照长度与生物的季节反应
第四节 潮间带生物的活动节律与潮汐周期
第五节 物候学
第11章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互惠共生
第二节 共栖(偏利)
第三节 植食现象(动物吃植物)
第四节 捕食现象(动物吃动物)
第五节 寄生
第六节 类寄生
第七节 种间竞争
第八节 抗生、互抗和中性现象
第三篇 种群生态学
第12章 种群生态学概论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什么是种群生态学
第三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第13章 种群生命表及其分析
第一节 生命表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生命表的一般构成
第三节 特定时间(静态)生命表
第四节 特定年龄(动态)生命表
第五节 动态混合生命表
第六节 图解式生命表
第七节 植物生命表
第八节 生命表的编制方法
第九节 生命表分析
第14章种群的增长
第一节 种群增长的一个简单模型
第二节 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
第三节 种群的指数增长
第四节 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第五节 对种群增长模型的修正
第六节 种群增长实例
第15章集合种群及其模型
第一节 什么是集合种群
第二节 集合种群的灭绝风险模型
第三节 集合种群的动态模型
第四节 集合种群模型的假定条件
第五节 集合种群模型的4个修正模型
第六节 集合种群研究的几个实例
第七节 集合种群的习题及题解
第16章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种群相互关系的类型
第二节 竞争
第三节 捕食
第四节 寄生物与寄主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节 协同进化
第17章种群遗传学和物种形成
第一节 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
第二节 稳定化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
第三节 近交使遗传变异性减弱
第四节 小种群的遗传漂变和最小可生存种群
第五节 物种的概念和地理变异
第六节 物种隔离和物种形成
第七节 物种形成和适应辐射
第八节 新种进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第18章种群的生活史对策和生殖对策
第一节 什么是生活史
第二节 身体大小对生活史的影响
第三节 生活史中的变态现象
第四节 生活史中的滞育和休眠期
第五节 生活史中的衰老和死亡
第六节 种群的生殖对策
第19章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机制
第一节 种群数量调节问题的研究简史
第二节 种群数量调节模型
第三节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第四节 种群数量的周期波动
第五节 种群数量调节的外源性因素
第六节 种群内的自我调节机制
第七节 种群的自然调节与进化
第八节 植物种群的自然调节
第九节 种群和物种的灭绝
第20章 应用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
第二节 野生生物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
第三节 栖息地的种群再引入
第四节 有害生物的科学管理
第五节 种群和栖息地的破碎
第六节 商业捕鲸与鲸种群的保护
第四篇 群落生态学
第21章 群落生态学概论
第一节 什么是群落
第二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有关群落的两个不同观点
第四节 生态梯度分析与群落的开放性
第五节 群落成分沿环境梯度发生变化的3种假说
……
第五篇 生态系统
第六篇 全球生态学
参考文献
早在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Justus won Liebig(利比希)就认识到了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存的限制作用。在他所著的《有机化学及其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中,分析了土壤表层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作物的增产与减产是与作物从土壤中所能获得的矿物营养的多少呈正相关的。这就是说,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就是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1aw of the minimum),即利比希法则。
Liebig之后又有很多人作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对最小因子法则的概念必须作两点补充才能使它更为实用:
(1)最小因子法则只能用于稳态条件下。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是处于平衡状态,那么植物对于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就会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就不能应用。
(2)应用最小因子法则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很多或容易被吸收,它就会影响到数量短缺的那种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外,生物常常可以利用所谓的代用元素,也就是说,如果两种元素属于近亲元素的话,它们之间常常可以互相代用。例如环境中钙的数量很少而锶的数量很多,一些软体动物就会以锶代替钙来建造自己的贝壳。
Liebig在提出最小因子法则的时候,只研究了营养物质对植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并没有想到他提出的法则还能应用于其他的生态因子。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才发现这个法则对于温度和光等多种生态因子都是适用的。
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Shel forld VE在最小因子法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耐受性法则(1awof tolerance)的概念,并试图用这个法则来解释生物的自然分布现象。他认为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这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Shellord的耐受性法则可以形象地用一个钟形耐受曲线来表示(图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