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个群星闪耀、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演绎、传说和浪漫遐想的舞台。一吕二赵三典韦过五关斩六将白衣渡江……时至今日,三国英雄的形象仍旧生动鲜活,三国英雄的事迹仍旧广为传颂。
然而,一千八百年过去了。经过野史、小说、戏曲、评书、连环画、影视剧、游戏等各种作品的塑造,三国英雄的形象往往和他们的本真面貌相去甚远,掺杂了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和时代特征。
那么,刘备、关羽、诸葛亮,孙权、周瑜、太史慈,曹操、许褚、夏侯惇,这些主公臣下、文臣武将的真实形象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相貌是英俊还是丑陋?他们的身材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披挂什么样的甲胄,使用什么样的武器?他们的才能、武力、功绩和传说中有什么不同?
这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结合现代考古成果,以人物彩绘、装备图解、真人复演等形式,还原三国人物的本真形象,再现汉末三国的社会风貌,为广大历史爱好者和汉服、甲胄爱好者提供直观的视觉参考。
【本真三国】
充分运用二重证据法,不仅深挖文献资料,而且充分研究出土文物、吸纳考古成果,还原三国人物本真形象。
【图绘三国】
彩绘三国英雄,图释武器铠甲。以形象设定图为核心,直观解读人物性格、相貌、身材、衣冠、甲胄、兵刃。
【实拍三国】
正冠纳履,披坚执锐!融合汉服复原、甲胄复原,以真人实拍再现三国英雄,复演三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文化三国】
不仅复盘历史,更涉及历代三国题材小说、戏剧、游戏,绘画、雕塑、模型,梳理三国英雄的千年形象变迁。
【社会三国】
不只是文臣武将的英雄列传,更囊括三国时期的风俗、信仰、服饰、发型、妆造,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明朝宣德时期,有位叫商喜的宫廷画师,留下了一幅《关羽擒将图》,题材取自《三国演义》中关羽水淹七军、生擒魏将庞德的故事。因为画工精湛、图像清晰,直到今天,这幅六百年前的古画在各种提及关羽的书籍、刊物及历史纪录片中,出镜率一直居高不下。更重要的是,即使不知道这幅画的年代、作者及名称,人们也一定能认出画中人就是义薄云天的三国英雄关云长。
看来,六百多年前明朝人心目中的关羽,已经和今天我们所认知的关公高度相符。无独有偶,另一尊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的明代关公铜塑,也是丹凤眼、美须髯,头戴软巾,身穿华丽甲胄,模样好不威武。人们但凡看见这尊铜塑,即使不知其由来,也一定能认出这就是关二爷的塑像。不过,若是结合两汉魏晋时期的历史资料和相关考古成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这些披甲执锐的明代三国人物作品,与明十三陵神道两侧的大汉将军(即殿廷卫士)像极为相似。巨大的肩吞(肩部连接肩甲的金属兽头)、腹吞(身甲腹部的防护装饰部件),以及文武袍的穿着方式,在汉末其实尚未出现。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关羽绝不可能如此穿戴。
的确,在世人的印象中,关羽出场就一定得攥着青龙偃月刀,吕布的行头就必须是兽面吞头连环铠,诸如赵云、周瑜等人的装束,都是一身华丽铠甲,头上戴着非常有特色的凤翅盔。从明代小说插图、绣像,到近现代连环画,再到当代游戏绘图,无不如此设定。只不过,这种形制成熟的凤翅盔,和关羽标配的青龙偃月刀一样,都是典型的宋明武备。我们司空见惯的这些三国装备,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诸多三国人物无论服饰装束,还是甲胄武器,都带有浓厚的宋明特征。这也难怪,东汉末年与《三国演义》成书的元末明初,时隔一千余载,社会形态早已翻天覆地。即使是守着典籍的史官,也未必对千年前的装束有所了解,更何况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画师,就地取材也在情理之中。那么,这些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在驰骋沙场时,究竟是怎样的装容呢?
中国的现代考古学发展到今日已有百余年历史,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于两汉到魏晋时期的考古发现更是硕果累累。相比生活在明清时期,几乎无法获取汉末三国时代的风貌信息,只能就地取材的文学家、画家,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享受着前人耕耘的百年考古成果,在此基础上重新创作一组符合时代特征的三国人物形象则要便利许多。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是古代服饰、古代妆容,还是古代甲胄、古代兵器,都已取得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也是时候把原本属于汉末三国的衣着、甲胄、兵刃,还给这些被错穿了战袍、错拿了武器的英雄们了。
服饰是人类文化早的物化形式,是记录人类文明的具象符号。两汉到魏晋之际的服饰变化,恰恰有着承前启后之作用,奠定了中国服饰发展史的基调,而我们熟知的汉末三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无独有偶,两汉到魏晋时期,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尤其是战车淘汰,骑兵崛起,在战场上起防身护体作用的甲胄也经历了重大革新。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三国时代,实际上还应包括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至公元220年曹丕称帝,这长达三十多年的汉末时期。因此,探寻三国甲胄的真容时,先得了解东汉武备的历史背景。东汉甲胄无论是形制还是材料,都在西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其中一大原因在于,此时甲胄的重点防护对象,已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刀枪剑戟,还有飞矢。正因如此,三国铠甲不仅甲片密度高,而且还越来越长,类型也颇为丰富。
这本《原色三国志:汉末群英装容图鉴》的创作初衷,是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英雄们开创另一种可能性他们身穿符合史实的衣物、甲胄,按照当时的风尚来打扮,会是一种什么形象?每一位三国人物的章节都包含群英别传和复原图鉴这两个部分。前者主要以人物特点为核心,从生平经历、代表事件、未解疑案等多个角度,深度挖掘史料,力求探寻三国英雄真实的历史形象;后者则从可视化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还原。笔者力求结合20世纪以来的相关考古成果,依托服饰实物、陶俑、壁画、画像砖等文物,系统梳理汉晋服饰发展脉络,并以绘图或真人实拍的方式进行直观的展示,为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和科普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生动的形象资料。
本书中,无论是家喻户晓的周瑜、诸葛亮、关羽、曹操、夏侯惇等顶流明星,还是知名度相对不那么高的波才、皇甫嵩、刘陶、蒋干等冷门人物,复原每一个人物时都对其服饰、甲胄、兵器进行了解析,并且阐明推测复原之逻辑。此外,在创作过程中,笔者还对宋代以来大量创作的三国题材的绘画,以及元明以来市井间出现的各种三国题材的小说插图进行了研究考证。其中一些已在世人心中形成固有印象的著名三国人物,其装容流变史亦得到了考证和梳理,确保读者能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后简单谈谈书名。本书定名《原色三国志:汉末群英装容图鉴》,因为书中绝大部分人物都活跃于汉末,而他们又都名列《三国志》之中。原色二字则是指区别于固有印象中带有浓厚宋明色彩的演义装容,还原其汉末三国时期服饰、甲胄、武器的原貌本色。三国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庞大的三国宇宙之中,故事仍在书写,作品永远在推陈出新,各种各样三国题材的书籍早已琳琅满目,不过结合中国服饰史、中国甲胄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性推演复原三国人物史实装容的作品,这本书应该是本。希望它的问世,能有抛砖引玉之用,为今后三国英雄的形象装容塑造提供另一种更贴近人物时代的可能性。对我而言,亦是圆了自童年时代就已萌发的三国梦。
在探索过程中,如有疏漏,还请读者多多包涵!
周 渝
2022年5月4日
【周渝】
○青年文史作家,*深汉服研究者
○人民文学·紫金之星奖得主,第三届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榜首
○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主创,民革中央第六届《台湾研究》特邀撰稿人,CCTV-9纪录片《他们与天地永存》撰稿人
○吴中博物馆夜读三国阅读活动主讲嘉宾,山东省博物馆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开幕式观礼嘉宾
○多次在CCTV-1、CCTV-7、CCTV-9、CCTV-15、CGTN、北京卫视、江苏卫视等频道以主讲嘉宾、青年代表、汉服模特等身份出镜
○文章常见于《国家人文历史》《中华遗产》《博物》等文史类期刊
○著有《中国甲胄史图鉴》《卫国岁月:国民革命军抗战将士寻访录》《战殇:国民革命军抗战将士口述实录》等作品
黄巾起义:帝国梦魇,群星起点
上篇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东汉的不散阴霾
下篇 *熟悉的陌生人:汉末三国文武众生相
刘备:英雄何须叹华年
上篇 赤壁前后的荆州攻略
下篇 刘备装容复原记
诸葛亮:从《隆中对》到《出师表》
上篇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中篇 诸葛亮装容复原记
下篇 诸葛亮装容实拍图志
关羽:一人之下的荣耀与危机
上篇 武圣神话背后的历史之惑
中篇 关羽装容复原记
下篇 关羽形象的流变与定格
张飞:被演义匡正的神话
上篇 *一猛将的多重反转
下篇 张飞装容复原记
赵云:戎马半生,仍是少年
上篇 黑暗时代里的可爱之人
下篇 赵云装容复原记
马超:独当一面,何以位高权轻
上篇 失意英雄的*佳结局
下篇 马超装容复原记
黄忠:一战功成,勇冠三军
上篇 正史资料匮乏,演义形象丰满
下篇 黄忠装容复原记
孙策:霸王的大陆
上篇 他为东吴留下了多少宝藏
下篇 孙策装容复原记
太史慈:江东流星闪耀时
上篇 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下篇 太史慈装容复原记
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
上篇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下篇 孙权装容复原记
周瑜:吞食天地的帝业擘画者
上篇 周公瑾的江东帝业蓝图
中篇 周瑜装容复原记
下篇 周瑜装容实拍图志
附篇 长江的燃烧:赤壁之战配角志
曹操:建安十三年南征疑云
上篇 赤壁纵横:曹操视角的建安十三年
下篇 曹操装容复原记
夏侯惇:宗亲掌军权之代表
上篇 与曹操同生共死的独眼大将军
中篇 夏侯惇装容复原记
下篇 夏侯惇装容实拍图志
李典:一个家族的精忠史
上篇 曹操集团中的带资入股者
中篇 李典装容复原记
下篇 李典装容实拍图志
许褚:豪帅的另一种选择
上篇 生前无悔,身后有憾
下篇 许褚装容复原记
五子良将:武将乱世悲喜剧
上篇 决胜官渡:五子良将归曹记
中篇 张辽装容复原记
下篇 于禁装容实拍图志
乱世红颜:汉末三国女子装容
上篇 红颜不让须眉
中篇 两汉时期女子服饰变化
下篇 三国女子装束图志
两汉魏晋女子时尚妆发指南
上篇 当窗理云鬓
下篇 对镜贴花黄
附录一 骐骥有良种,宝马待英雄那些真真假假的三国名驹
附录二 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以虎为尊的三国乱世
附录三 谁是普及三国文化的主力军《三国演义》连环画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