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亲历欧洲近代多场重要战争, 并结合自己的战斗经验和对战争的思考, 系统阐述了军事与政治、战略与战术、进攻与防御、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常备军战争与人民战争等问题的关系, 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其思想谋略和智慧已远超军事范畴, 为后世的诸多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在重大决策时提供指导与参考。
1、《战争论》是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其战争谋略、战略智慧,既有极高军事价值,也对当代和平时期的商战、经济战、外交战甚至文化战等具有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2、编译者是解放军现役军官,熟谙当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当前国际态势,阐述了许多当代军事理论和个人见解,做了长达2万字的长序,是对本书思想谋略的深度发掘和延伸,对当代读者更好理解这部著作具有指导作用。
3、《战争论》是作者遗作,他去世时尚未修订成书,由后人整理出版,其体例并不成熟,内容极其繁杂,且多有晦涩难懂之处。同时,受历史的局限,作者当年的论述和观点,多有不符合当下实际的东西。本书编译者作为当代军事专家和学者,从实际出发,去粗取精,删除了部分晦涩的章节和不符合时代的内容。保留下来的,都是这部著作的精华,方便读者快速掌握本书的精髓。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12岁参加普鲁士军队,之后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参加了四次著名战役:莱茵战役、奥斯塔德会战、1812年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著就《战争论》一书,这本书被称作“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他也因此被誉为“西方兵圣”。
编译者简介:
李传训,现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先后就读于中国解放军空军工程学院、国防大学和北京大学。出版有专著《战火中走来的女兵》、译著《间谍是这样炼成的》《战争论》等多部。
作者自序001
作者说明002
初版序004
编译者再版序
兵不厌诈,战无定法001
第一卷
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003
第一章什么是战争003
第二章战争中的目的和手段010
第三章军事天才015
第四章战争中的危险022
第五章战争中的劳累023
第六章战争中的情报024
第七章战争中的阻力025
第八章结束语026
第二篇论战争理论028
第一章军事艺术的区分028
第二章关于战争理论030
第三章军事艺术或军事科学037
第四章方法主义038
第五章批判040
第六章关于史例044
第三篇战略概论047
第一章战略047
第二章战略要素049
第三章精神要素049
第四章主要的精神力量050
第五章军队的武德051
第六章胆量053
第七章坚忍056
第八章数量上的优势056
第九章出敌不意058
第十章诡诈060
第十一章空间上的兵力集中061
第十二章时间上的兵力集中062
第十三章战略预备队063
第十四章兵力的合理使用064
第十五章几何要素065
第十六章军事行动中的间歇066
第十七章现代战争的特点068
第十八章紧张与平静069
第四篇战斗071
第一章引言071
第二章现代会战的特点072
第三章战斗概论073
第四章战斗概论(续)075
第五章战斗的意义078
第六章战斗的持续时间079
第七章决定战斗胜负的时刻080
第八章战斗是否需经双方同意083
第九章主力会战084
第十章主力会战(续1)086
第十一章主力会战(续2)088
第十二章战略上利用胜利的手段091
第十三章会战失败后的退却094
第十四章夜间战斗095
第二卷
第五篇军队099
第一章引言099
第二章战区、军团和战局099
第三章兵力对比100
第四章各兵种的比例101
第五章军队的战斗队形103
第六章军队的一般配置104
第七章前卫和前哨106
第八章先遣部队的行动方法107
第九章野营108
第十章行军109
第十一章行军(续1)109
第十二章行军(续2)110
第十三章舍营111
第十四章给养111
第十五章作战基地113
第十六章交通线114
第十七章地形115
第十八章制高116
第六篇防御117
第一章进攻和防御117
第二章进攻和防御在战术范围的比较118
第三章进攻和防御在战略范围的比较119
第四章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121
第五章战略防御的特点122
第六章防御的手段123
第七章进攻和防御的相互作用124
第八章抵抗的方式125
第九章防御会战128
第十章要塞129
第十一章要塞(续)130
第十二章防御阵地131
第十三章坚固阵地和营垒133
第十四章侧面阵地134
第十五章山地防御134
第十六章山地防御(续1)136
第十七章山地防御(续2)138
第十八章江河防御140
第十九章江河防御(续)141
第二十章沼泽地防御和泛滥地防御142
第二十一章森林地防御144
第二十二章单线式防御144
第二十三章国土的锁钥145
第二十四章翼侧活动146
第二十五章向本国腹地退却148
第二十六章民众武装153
第二十七章战区防御155
第二十八章战区防御(续1)156
第二十九章战区防御(续2)159
第三十章战区防御(续3)160
第三卷
第三卷出版说明169
第七篇进攻(草稿)170
第一章从进攻与防御的关系看进攻170
第二章战略进攻的特点170
第三章战略进攻的目标172
第四章进攻力量的削弱173
第五章进攻的顶点173
第六章消灭敌人军队174
第七章进攻会战174
第八章渡河175
第九章对防御阵地的进攻176
第十章对营垒的进攻177
第十一章山地进攻177
第十二章对单线式防线的进攻178
第十三章机动178
第十四章沼泽地、泛滥地和森林地的进攻179
第十五章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180
第十六章不求决战的战区进攻182
第十七章对要塞的进攻183
第十八章对运输队的攻击185
第十九章对舍营的敌人军队的进攻185
第二十章牵制性进攻187
第二十一章入侵188
附录:关于胜利的顶点190
第八篇战争计划(草稿)194
第一章引言194
第二章战争的内在联系195
第三章对战争目标的进一步探讨197
第四章对战争目标的进一步探讨(续)201
第五章政治目的和政治工具201
第六章有限目标的进攻战207
第七章有限目标的防御战209
第八章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战争计划210
附录:作者在1810年、1811年、1812年为王太子殿下讲授军事课的材料216
揭开战争的神秘面纱
——《战争论》导读
1792年深秋的一个早晨,衣着破旧的普鲁士马格德堡市布尔格镇收税官、一个右腿有点瘸的残废退伍军人,踏着满地的黄叶,来到首都波茨坦,送他12岁的幼子参军。这位出生于1780年6月的孩子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因为家中贫穷,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教育。为改变命运,同他的两位兄长一样,克劳塞维茨从此开始了长达39年的军旅生涯,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军事理论家。其军事理论对世界近现代战争影响至深,被世人誉为“西方的孙子兵法”。
刚刚入伍,克劳塞维茨在波茨坦一个步兵团里当士官生,具体职务是在步兵团操练行进时担任少年旗手。军营附近的市民常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一个瘦弱、体形单薄的少年士官生,掌着军旗吃力地行走在队伍中间。用金银丝绣着纹章的军旗在他手中相当沉重,似乎需要用尽全身力气方能保持旗帜不至歪斜。然而,他始终能够顽强地保持军人的步伐行进。
经过短暂而严格的军营生活,克劳塞维茨初次经受了炮火洗礼。1793年,普鲁士与奥地利结盟,同大革命后的法国作战。克劳塞维茨参加了围攻美因兹城及以后的多次战斗,充当传令兵,后被提升为正式掌旗官。每逢战斗间隙或休假,他都如饥似渴地读书。1795年,克劳塞维茨成为少尉军官,驻扎在一个叫纽鲁宾的小镇。镇上有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之弟亨利亲王创办的图书馆,藏书颇丰。六年中,克劳塞维茨恶补幼年时期缺乏教育的不足,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花在了此处,除军事、历史知识外,他在哲学、政治、艺术、教育等领域里的深厚学术基础都在此时奠定。
1801年秋天,克劳塞维茨被选送到柏林军官学校学习,开始其一生中重要的阶段。因成绩优异,他被校长沙恩霍斯特将军发现,并得到赏识器重,成为忘年交。沙恩霍斯特是普鲁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德意志国家创建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主编过《新军事报》,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改革的主张。在一次谈话中,沙恩霍斯特敏锐地发现眼前这位好学的朴实青年,天资非凡,和自己有着许多相近之处。克劳塞维茨则向沙恩霍斯特坦率地承认了自己少年时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知识不足,沙恩霍斯特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励。从此,两位地位、年龄悬殊的人开始建立起终其一生牢不可破的纯真友谊。沙恩霍斯特启迪其思想,指导他发展,塑造其人格,提拔他上进,对克劳塞维茨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后来,克劳塞维茨在给妻子的信中深情地称之为“我精神上的父亲和朋友”。
1803年,克劳塞维茨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经沙恩霍斯特推荐,当上了奥古斯特亲王的侍从副官。这一职位,使他能经常参加沙恩霍斯特主办的军事协会的各种沙龙活动,听哲学课,研究军事、哲学、历史和文学著作,并将研究心得写成文章。
1806年10月,普鲁士同法国作战时,克劳塞维茨随奥古斯特亲王率领的步兵营参加了奥尔施塔特会战,退却时被法军俘虏,一年后释放回国。克劳塞维茨结合自己在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各地尤其是在巴黎的见闻、思考和切身体验,写出文稿《关于普鲁士未来反法战争行动》,力主改革普鲁士的军事制度。凭着苦学钻研和爱国热忱,不久他又参加了由沙恩霍斯特、格乃泽瑙等普军著名将领主持的普鲁士军队革新改组工作,结识了军事改革委员会成员格乃泽瑙、博因等人。1809年秋回到柏林后,进入普军总参谋部,在沙恩霍斯特属下工作。1810年升为少校。
1810年10月起,克劳塞维茨任柏林军官学校战略学和战术学教官,同时为普鲁士王太子讲授军事课。同年底,与相恋8年之久的布吕尔伯爵之女玛丽结婚。
1812年2月,克劳塞维茨写出著名的《三个信条》一文,表达了他坚持抗击拿破仑军队的爱国信念,也强调了普鲁士应该进行军事改革的迫切性。4月,克劳塞维茨因反对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与拿破仑一世统治下的法国结盟,同沙恩霍斯特、格乃泽瑙等三十多位军官一道,愤而辞去普鲁士军职。之后,他前往俄罗斯,投身到俄国抗击拿破仑军队入侵的战争中,先后担任俄军总参谋部中校、军参谋长,参加了斯摩棱斯克争夺战和博罗迪诺大会战。第二年,克劳塞维茨回到柏林,晋升为上校,后担任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莱茵军团参谋长。从这时起,他抓紧一切时间思考、总结整理拿破仑战争的经验,开始从事战争理论的研究。
············
《战争论》出版之初,在普鲁士军界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或波动,仅在一个小圈子里流传。克劳塞维茨的朋友包括陆军元帅冯·格乃泽瑙、陆军元帅冯·博因以及近卫军军长冯·格勒本将军等人,都很欣赏他的理论,尤其是冯·格勒本伯爵,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努力使总参谋部对克劳塞维茨的理论产生兴趣,为克氏理论的推广奠定了基础。真正使《战争论》名噪天下的是统一德意志帝国的功臣之一、第二帝国陆军元帅冯·毛奇。晚年,他在接受法国记者的采访时说,《战争论》是给他影响最深刻的几本书之一。从此,《战争论》得到了举世公认,并开始影响世界上一代又一代有抱负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