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七章。首先从管理基础理论与现状入手, 依次探讨了新时期高校文化、教师、学生、行政管理的现状、方向及措施, 并对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的改行了一定的探索。旨在摸索出一条适合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道路, 帮助高校管理者少走弯路, 运用科学方法, 提率, 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绪论
节高等教育的本质属
一、价值观角度的教育本质论
;;价值观角度,即从教育具有的社会价值、教育能和作用来判断教育的本质属。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个人生理和心理和谐地发展。同时,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社会生活,并在其作用下,将生物意义的人培养成社会人,教育的发展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育是产生于人类社会,同时
又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教育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人类在适应环境和生产
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了生理遗传外,人类对这些经验的传递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学成的,也被称为“教育遗传”。
基于上述观点,形成了个人本位、社会本位和文化本位三种教育本质论。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即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行教育的理论。早的提倡
者是古希腊的智者派,他们否认一切社会制度的,反对社会的束缚,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谋求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个和造个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卢梭了个人本位论的先河,洞察了儿童自然发展阶段这一重要教育规律。卢梭的教育思想成为近代教育思想的源泉,近现代的教育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卢梭教育思想遗产的继承人。
;;罗一步将个人本位论上升到精神道德教育层次。他认为教育重要的目标之一
便是通过多方面的陶治和训练使人具备完善的品行和理智,通过道德观念和原则逐所的化为个体的行为,达到心智通达、举止得体。
虽然个人本位论者对教育有各不相同的认识和看法,但是他们都认为教育是对人的培养,人是教育的要素,也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色人展开,教育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应遵循人的发展规行有顺序的阶段教育。个人本位论为个人的发展是高于一切的,教育的职能是使人生来有的健够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教育必须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来实施。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确定。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社会制约,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生活于人群之中,参与社会生活,人的一切都离不开社会。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日益显现出其社会作用,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劳动的集约化发展极了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作为人类活动基本的群体关系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法国教育学家、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集前人研究之大成,提出了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涂尔干早使用“结能主义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指出教育是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再生产的手段,教育能在于使年青一代“社会化”,使年青一代既具有他们所属社会每个成员的同质,也具有各自的某些异质;主张教育科学的作用在于认识教育事实;强调为了科学地研究教育,应以社会学与心理学及其合作为基础,教育学必须汲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
;;社会本位论认为,“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是社会动物。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无意义的,个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人社会化,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适应社会活
动,成为公民,为社会做贡献。教育的过程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儿童从不具有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的“社会的新人”。因此,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的目的,而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能来衡量。
(三)文化本位论
;;德国的教育学家施普兰格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争论中另辟蹊径,提出了“文化哲学”的概念。施普兰格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及其结果。他认为文化和个人同属精神范围,是不可分离的,但是个人是主观精神,文化是客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