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8章, 按历史发展进程阐释了人类语言的发展及其存在的明显差异和重要的共性, 并深入挖掘了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本质及其发展和变化。书中不仅介绍了希腊人对史前普遍语法的贡献, 罗马双语制, 中世纪早期首批外语语法书的出现, 以及中世纪思辨语法学家为定义人类语言的基本要素所做的贡献, 而且展示了在文艺复兴扩大了人们对语言差异的意识后, 相关研究者是如何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背景下重返语言的普遍性问题, 以及后索绪尔时代的欧洲语言学、美国结构主义、现代生成语法如何各自不同地构建语言普遍性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当时,由于居主导地位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的影响,人们一向都把语言学习视为模仿和重复的过程。然而,N.Chomsky“天赋论”的提出对前者的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天赋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在习得上并无本质的差异。这种语言能力说得到了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进一步证实。后来,D.Hymes在Chomsky“语言能力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为SLA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S.Krashen输入假说的提出,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至输入和语言接触在习得中的作用方面。于是,语言输入及其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学习动机、年龄、社会语境和认知能力等话题便成了SLA的研究热点。此后,又有学者提出将心理学家L.S.Vygotsky的社会文化论引入SLA研究。这些学者认为,语言习得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学习者通过与语言环境互动和交流获得语言的过程。社会文化论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语境对SLA的重要影响,这就打破了当时认知论主导SLA研究的旧有格局,为二语习得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向。
90年代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SLA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研究方法亦呈多样化发展态势,形成了科学而系统的研究范域。同时,许多新兴研究领域如信息辅助语言学习、数字化读写能力研究、个体差异研究和在线虚拟环境研究等逐渐形成。网络数字技术和SLA理论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数字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研究者通过实地语境观测、语言学习过程的系统描写、精准的实验分析、实验室计算机模拟,以及教育技术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等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
龙晶晶,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持并完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东莞理工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各1项。主持并参与教育部横向、省级横向、校级项目多项。在SSCI,CSSCI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指导学生在英语演讲、词汇等比赛中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