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有“在街上消失的文字”“被破坏的传统”“新艺术、新空间”“盲目崇拜和全球化海报”“全球化的新时代”五个章节, 从革命的版画到19世纪的伦敦和巴黎街头的宣传画, 最后以二十世纪的流行文化海报的崛起结束, 考察了当代的海报设计案例。本书从多角度发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海报世界, 涵盖了苏联到美国以及世界其它地方的经典海报。书中共有150个精彩的海报设计作品, 从全新的角度对海报设计进行诠释, 并提供了深入的见解, 总结了海报设计的发展和实践。
我们理解的“海报”是印在一定规格的纸张上、以在公共场所张贴的方式推广某些内容的艺术形式,英语“Poster”中的“Post”就是“张贴”的意思。因此,海报具有平面设计所包含的几乎所有的元素:插图、字体、文本、标志。而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吸引路人的注意力(Eye-catching)、传达信息(Informative)。因为内容不同、目的不同,海报有很多不同的种类,例如政治宣传、电影和其他演出的推广、展览和文化活动的推广、企业形象的推广、商品的推广。近年来还出现了艺术品形式的印刷海报,做室内装饰用。
虽然我们做历史的人可以把海报上溯到千年之前,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海报出现得比较晚,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的。1796年出现了德国人森非得(Alois Senefelder)发明的彩色石版印刷技术(Colour Iithography),到19世纪中期商业消费需求到了商品需要海报推广的阶段,两者结合出现了第一批现代海报,且绝大部分是彩色石版印刷的。法国艺术史家伽罗(Max Gallo)说海报从无到有,已经经历了200年的发展。总结海报的功能,他列出以下几条:吸引路人的注意力(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passers-by),使我们了解不同的政治观点(Making us aware of a political viewpoint),刺激我们去参加一些特别的活动(Enticing us to attend specific events),鼓励我们购买某些特别的商品(Encouraging us to purchase a particular product or service)。他的说法相当全面,海报就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工具。当然,当代还出现了一些画报,是为了在设计竞赛中赢取评委的眼球而获奖,这里海报投其所好,顺潮流而走,却不一定具有伽罗教授讲的那些功能了。
百年以前,有少数艺术家认识到海报具有艺术的价值,并且有可能成为一种设计和艺术结合的新形式,因此第一批海报艺术家投入创作,代表人物有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阿尔丰斯·穆夏(Alphonse Mucha)等,出现了印象派时期的海报、“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海报,继而到象征主义(Symbolism)风格的海报、立体主义(Cubism)风格的海报,还有蔚为壮观的“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风格的海报。到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时期,海报已经进入现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商业经济蓬勃发展,海报数量暴增,各种风格层出不穷,而海报的艺术范儿却依然存在。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海报(Hippie posters)、波普(POP)海报也都在当时异军突起,引起收藏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