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参考和吸收近年来不同学科取得的相关成果基础上,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介绍。本书着重从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阐述文化的内涵, 力图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化印象,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还补充介绍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文房四宝、字画书籍方面内容。全书旨在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的深刻性、形态的丰富性以及艺术的鉴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汇集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随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不断发展,创造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与世界其他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很有必要向人们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鉴赏,可以使人们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从具体的艺术形象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
鉴于此,笔者撰写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艺术鉴赏研究》一书,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为绪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传统美德、中国汉字文化及艺术价值、中国文房四宝文化艺术鉴赏、中国书法绘画艺术鉴赏、古陶瓷修复技艺与艺术鉴赏。
本书一方面内容细致、严谨、完善。在详细展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鉴赏前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视野开阔,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全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
笔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所涉及的内容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各位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笔者进一步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与创新发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传统美德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解读
第二节 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梳理
第三节 中国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第三章 中国汉字文化及艺术价值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第二节 汉字的构造及特点
第三节 汉字的文能解析
第四节 汉字的艺术价值表现
第四章 中国文房四宝文化艺术鉴赏
第一节 笔的文化内涵与鉴赏
第二节 墨的文化内涵与鉴赏
第三节 纸的文化内涵与鉴赏
第四节 砚的文化内涵与鉴赏
第五章 中国书法绘画艺术鉴赏
第一节 书及其鉴赏
第二节 绘画艺术及其鉴赏
第三节 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辨析
第六章 古陶瓷修复技艺与艺术鉴赏
第一节 中国陶瓷文化认知
第二节 古陶瓷的制作工艺
第三节 古陶瓷的修复技艺
第四节 古陶瓷的艺术鉴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艺术鉴赏研究》:
二、纸的鉴赏
(一)纸鉴赏的技巧
1.纸的鉴赏与选择
唐宋以来,书画、书籍、信笺用纸已经十分普遍,因为各类纸所使用的原料、制作工艺不同,所以它们之间的性质往往也有较大差别。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纸会老化,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时代的老化程度和特征,也就成为我们鉴赏纸的年份和真伪的依据。
唐以前主要以蔡伦之法造纸,即网纸、麻纸、谷纸;唐代始有硬黄纸;唐末五代有薛涛笺;到五代北宋始有澄心堂纸,有黄白经笺,可揭开使用。宋代纸粗厚,而且绵;宋版书纸质软;宋人书画多用澄心堂纸,它的纹路斜侧一边,隐有龙凤;卷册之类多用黄色藏经纸:元代纸纹细而薄,用胶矾,因此元人书画易于脱损;元版书字瘦硬而纸薄。明代时用胶矾的纸只有宣德年间生产,书画家一般使用宣纸。一般而言,古纸多用丝和麻做原料,纤维较长,质地不如今纸细密,表面也没有今纸平匀,在放大镜下观察,有如剥去一层膜皮,似有虫蚀之状,并且有一层白灰若隐若现,纸的颜色无论深浅,于厚薄、里外、凹凸处均系一致。这些都是由于时间长久而自然形成的。作伪者用颜料新染,其颜色于厚薄、里外、凹凸处,必有轻重浓淡的差异,一经检验,便可知真伪。这里,我们再介绍古纸鉴赏的一些具体方法。
(1)看帘纹。古代的书画用纸与今天的宣纸制作方法大同小异。宣纸中有一条条平行的直线暗纹,这就是帘纹。它是造纸过程中,“抄纸”工艺的体现。抄纸所用的竹帘,各个地方因为长短宽窄不同、用线编织的方法不同,所以纸上所留下的帘纹也不同。依据古纸上的帘纹,是可以判别纸的产地、纸的性能甚至生产的年代。例如,宋代建阳麻沙、崇化两地造纸刻书的风气很盛,当时用的纸,纸质白且硬。建阳人就地取材,制造的多是竹纸,竹纸“白而硬”,它的帘纹很宽,一般都有两指宽,甚至还有超过两指宽的。与其他地方出产的宋纸帘纹不同,纸质也多有不同。与建阳出产的明代纸也不同,明代建阳竹纸的帘纹仅仅只有一指宽。
(2)看纸色。看纸色不仅可以看出纸的性能,而且能大致分辨出年代和产地。纸因年代久远而呈现出的灰暗颜色与人为的做旧不一样,即使是保存较好的古纸,不同产地、不同年代的纸色也不一样。例如,宋代的建阳竹纸“白而硬”,到了元代,竹纸却反而比宋代的黑。还有,元代制造的皮纸极薄,纸色显得粗黄,宋代的皮纸就厚实,所谓“洁白厚纸”,宋人印书用皮纸还要两面印。当然也有例外,但从大体上来说是这样的情况。
(3)看厚薄。从纸的厚薄上,有时可以判断它的生产年代。厚型古纸比薄纸更易发脆,更容易破碎,从破碎碎片所呈现出来的状况大致可以辨出古今;看厚薄,有时还可以辨真伪,因为厚型古纸碎裂成小块,裂纹是斜向的,而伪作的厚型古纸碎裂成的往往是大块的,裂纹是笔直的。
(4)看裂纹。古纸难免曲折损伤。一般而言,经反复折叠;纸边会形成隐约的缝口;这与新纸的反复折叠所出现的折皱明显不同。古纸相对于新纸来说,性脆易裂,也有的古纸被撕裂开了;从裂口的明暗色泽以及裂纹走向的自然程度,也大致能判定出纸的新旧。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发霉的斑点、虫咬的破洞中去辨别古纸的真伪。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从纸的发展历史和不同制作方法中去把握古纸的时代特征,’从古纸所呈现出来的图案、色彩和工艺中去把握古纸的艺术特征。这些恐怕是作伪者很难甚至无法假冒的。
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对古纸进行仪器分析也是鉴定真伪的方法之一。但是,这里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对于民间收藏古纸来说,主要还是靠自己的辨伪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于书画家而言,纸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书画家喜用旧纸,因为旧纸的加工工艺地道,纯用人工和天然的原料,发酵时间足,加工过程长,对纸的质量和保存都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旧纸经过几百年、几十年的存放,表皮上的石灰质和细小沙粒等杂物自然地脱落和风化,纸质变得更加柔糯、细腻,画上去的彩色和墨色在纸上也会表现得更好。其次,纸不能滞涩,也不能太光滑。滞涩者难以推笔;太光滑者运笔时,笔像马行于冰上,难以尽情发挥。以上两者都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气。一般而言,书画家的最佳选择是宣纸,在于它滑涩适度,吸水吸墨,宜书宜画。最后,纸上所反映出来的墨色和彩色要黑、亮、鲜,不要灰暗。出现灰暗而不鲜亮,是漂白粉用量过多,代替了日光漂白或是用纯碱蒸煮的缘故。当然,对于熟纸、蜡笺、粉笺、金笺等,另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能一概而论。
2.纸的自然损伤
我国是纸的发祥地,具有千年的历史。但是,纸要保存得好是很不容易的,纸的自然损伤也在所难免。今天研究古纸的主要依据只能是古代的书画、经卷和书籍。流传至今的真正收藏意义上的古纸,主要在明清两代。明代的纸已凤毛麟角,清代前期的纸也属稀世之珍品,多见的是晚清的仿古纸。古纸的自然损伤,的确是一件很难避免的事。了解这一点,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从反面经验吸取教训,注意保护古纸;另一方面能比较清楚地将古纸的自然损伤与人为作假区分开来。
漫长的历史给古纸打上了深深的印记,这包括春夏秋冬的气候,如日晒、雨淋、风吹、尘封、虫蠹的侵蚀,会给古纸带来的种种伤残。
(1)暗旧。时间长了纸会变旧,纸面灰暗、毫无光彩。尽管说徽州地区生产的宣纸莹洁白净,纸寿千年,但是,天长日久,也会变黄、变灰,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2)霉圈。因保存不善,纸受潮、发霉而出现形似荷叶瓣样的霉圈。从霉圈的颜色可以分辨出发霉的程度:黄色的霉圈表明受霉程度较轻,受潮的时间较短;黑色的发霉较重;紫色的霉圈则表明受潮的时间最长,程度最严重。
(3)水迹。纸被水沾染以后,会出现一块一块的水迹痕,水痕边沿呈灰黄色,很难去掉。有时,虽未被水沾染;但是时间一长,也会受潮,纸上会出现一点一点的小潮斑。这与水迹有所不同。
(4)蠹蚀。纸被蛀虫咬噬后,会出现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破洞。一般而言,虫蛀从边沿开始。向里逐步扩大;如果是折叠的纸,虫蛀在折叠处,把纸打开,纸上会出现连续的对称蛀洞。
(5)发脆。纸被长期放置在干燥的地方,没有保持一定的湿度,不仅会变得灰暗无光,而且会发脆,一不小心就会被折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