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收获》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吴越关于文学写作领域近十年来的**访谈、座谈以及非虚构叙事的结集。全书分为五辑,前四辑收入了对17位国内外文学写作的代表性人物的一对一访谈和评论,其中有对班宇、双雪涛、索南才让等新一代文学写作者的访谈,对苏童、金宇澄等资深写作者的访谈,对科尔姆·托宾、勒克来齐奥等外国文学大师的访谈,对叶永烈、何伟等非虚构类写作者的访谈,以及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对谈及座谈;辑五为作者的两篇非虚构写作代表作。
作为训练有素的传统新闻媒体人,吴越亦是勤于思考和表述的非虚构写作者。在本书中,作者一方面自觉延续了传统媒体新闻训练的严谨与切实 ,另一方面从个人兴趣出发,尝试*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独特讲述。其中描述的人物无论名人或普通人,都有一个隐约的共同点:他们都在时代的进程与个人的成长中着力转变固有身份,在流动、行走中拥抱变化,摆脱标签,蜕变求新。记录下这些故事、这些人,也是试图为时代留下个体角度的声音与线条。
她是2001 年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是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荒原上》(作者索南才让)、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奖《西南边》(作者冯良)的责任编辑;是班宇《逍遥游》、双雪涛《猎人》、郭爽发表在《收获》的第一篇小说的责编……是中国著名文学期刊《收获》杂志的编辑。
作为训练有素的传统媒体人,吴越形容写作是一种隐秘的极限运动,她着迷于写作者不为人知的内在世界写作过程和具体生活,她用切实的提问和富饶的书写带领读者进入当代文学的现场,记录下一个个被写作改变的人生,实现多元写作群体的文学共振。
作为文学编辑,吴越确信世界上的一切所谓障碍都会为才华让路,她无私地站在作者身边,敏锐地捕捉文学降临的时刻,无数次见证这一刻成名在即,下一刻已经大红的群星闪耀。纸背后面,蘸着隐形墨水,吴越悄然书就当代文学史的草稿大纲。
序
张新颖
吴越采访阮义忠,一眼看出他越来越接近他多年前人与土地系列里的拍摄对象。这样的敏锐,令人印象深刻,我倒是不怎么惊讶,因为认识她快二十年了,感觉这是她随身携带的特质;而且,当她准确、鲜明、坚定地把她的观察和感受描述出来,形成语言,同时又获得语言的支持,这种敏锐似乎更进了一层。
敏锐落在或抽象或实在的问题上,落在具体的人和事上,也落在细节上,甚至物件上。她注意到阮义忠戴的草帽,蔺草手工编织的草帽他的作品中都带有这种草息;勒克莱齐奥的皮凉鞋,在北京冬天,凉鞋里穿了袜子;一根卡在喉咙里的鱼刺,原本训练有素的江南舌头因为长久的异质经验而丧失了灵动,无法应付它,乃至丧生。这样的关注力和关注点不是什么人都有的,作为对比,我举自己做个例子:几年前参加一个活动,与勒克莱齐奥在一艘长江游轮上过了好几天,还得到他一本签名的小说,可是我现在对他穿什么衣服模模糊糊,更不要说鞋子了。看吴越书里的陈村、苏童、金宇澄,还有一些我熟悉的人,时不时就会碰到新奇的地方,哎,我怎么就没有注意到呢?
吴越说阮义忠是寻找认同与肯定的艺术家,他为感动而拍摄、为肯定而拍摄,他说相机是赞叹的工具;吴越的采访,大致也是这样吧。采访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摄影也是,肯定是一种选择,同时也就意味着拒绝,一个人有能力以肯定的态度、信念来践行,于对象是取上,于自己是上出。
阮义忠又说,一张照片并不是偶然的,那不只是一个影像,是两个陌生人突然因为生命撞在一块擦出火花而变成一张照片。采访也是。看吴越和班宇对话,感觉就是,他们这两个同代人,能说上话,能碰出问题,能触到核心;看吴越写一个理发师,看她记录理发师的口述,我能强烈地感受到,是什么触动了她来做这个采访,她用这个和她很不一样的平凡人的经历来肯定什么。
吴越的硕士论文研究美国驻华记者的非虚构写作,她通过邮件采访彼得·海斯勒,就是写《江城》《寻路中国》和《甲骨文》的何伟,他回答时说过这样的意思:一般西方观察者是一个被设置好的瞭望点他或她是不会改变的;他或她是一个稳定的框架,不稳定的是中国的情况,或者中国人的情况这些都是模糊的,易变化的,西方人则占据上风,观察和评论着这一切;但是,何伟自己,却在生活、观察和写作的同时,自身也在经历变化,甚至是被奇妙地改变。我复述这段话不是要讨论东方主义之类的问题,而是想借此来说一个好的采访者,他或她不能设定自己是稳固的,而能随时从采访中吸收养分,点滴累积,促成自身生命的丰富和成长。用吴越的话来说,就是对一个个现成的人的不信任与不满足包括对自己这个现成的人的不信任不满足,因此才可能发生改变。集中看吴越多年来写下的这些文字,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不断扩充、勤勉向上,虽然采访者多是隐身在后面的。
许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年轻教师,在课堂上认识了吴越;她毕业后进《文汇报》,做了十几年记者,而我之前也曾在《文汇报》做记者,不过实在是差劲,过了四年即落荒而逃,与她的出类拔萃可成对比;这几年她是《收获》的编辑,写作非虚构,以诚恳和热力、耐心和才华,寻找焕发能量和确认自我、改变自我的方式。眼前的这本集子算是一个阶段、一个方面的小结吧,我欣喜她有这样一个小结。她从许多人那里分享过硬面包我们可以通过她分享他们的硬面包,还可以分享她的硬面包。
2020年9月7日
吴越,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新闻学硕士;曾任《文汇报》首席记者,现为《收获》文学杂志编辑,业余从事文学评论与非虚构写作,获中国新闻奖及多次上海新闻奖。
序Ⅰ
辑一
班宇:故事给我自由 3
麦客,双雪涛 31
索南才让:游牧与蹲守 43
张悦然:雪花落地 67
陈河:殷墟归来 83
辑二
苏童五十:中国当代先锋写作样本 99
马为什么白颜色?与金宇澄的两次访谈 111
草帽下的阮义忠 139
逝去的帮主与倪匡谈金庸 151
陈村:上海资深宅男 175
叶永烈:燃点1978 191
辑三
残酷的花:韩国当代文学印象 209
写作课上的幽灵科尔姆·托宾在上海 227
勒克莱齐奥:我把自己比作一个鼓 243
辑四
他们只认我为何伟 257
在这个可能是虚构的世界上,非虚构能写什么? 273
必须写下我们 285
辑五
杂技四十年 309
重返光明街 343
后记:鱼刺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