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源自笔者多年琴书学习与实践的感悟与体验, 集结若干解析“艺海双帆”渊源与流变的研究, 深入浅出、勾连古今。历代以来, 古琴和书法是文人、士人“乘物游心”的主要艺术性载体, 故有“琴棋书画为文人四艺”的说法。作者透过“古琴”和“书法”这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孕育的双生子, 相互印证和比对, 解谜其中“艺”的传承基因和演化规律。故本书当为中国艺术领域用“文理合一”思想进行思辨的首例。
序一 孙居超
序二 张峰
序三 王鹏
引 言
1 “是”琴书
2 手要活,神要鲜
论 书
3 书之传:合于作者
4 王羲之书《兰亭序》传世摹本特征略要
5 王羲之传本墨迹中的摹榻痕迹
6 叶公好龙?智永《真草千字文》发微
7 《怀仁集右军圣教序》探源
8 余响何尽:再论《集王圣教序》碑的意义
9 《书谱》那些事儿
论 琴
10 琴之传:合于心知
11 爨中龙鸣意九天:小议焦尾
12 古琴断纹是怎么产生的?
13 断纹能作为古琴断代的依据吗?
14 古琴音色的分析方法
15 管色泛音是什么?
16 “九德”之妙
17 “弦”论 : 琴人与弦工的对话
18 琴心丝韵:古琴钢弦审美与制作工艺略谈
19 古琴减字谱意味着什么?
20 《碣石调·幽兰》打谱笔记
21 《雁落平沙》考:《平沙落雁》早期版本特征辨析
琴书合同
22 琴书合同论
23 琴书之桥:势音对照
24 琴书之桥:结字与定拍
25 琴书之桥:架构与装修
26 琴书互现
27 章段文谱
28 琴心四况
29 纤纤与落落
随笔偶录
30 邬彤与龙翔
31 变暗的灯
32 清与远
33 悲鸿影
34 杂诗·应文
结 语
35 逝者如斯夫
36 后记
《庄子·天道》里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斫轮之诮”,也形成了一个成语: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齐桓公: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春秋时齐桓公的一个车夫叫轮扁,在堂下拿刀砍削车轮子,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说,你说的圣人都不在了,你读的那些东西恐怕都是古人的糟粕吧!“糟粕”这个词语我们都知道,就是酿酒、磨豆浆剩下的原料残渣,一般作为牲畜饲料。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齐桓公显然被惹怒了,说你一个做轮子的人有什么资格去评论!你跟我讲讲,讲得出来便已,讲不出来,我就杀了你!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轮扁说:我用我做的这个行业来看,我斫轮子砍太慢了感觉轻松但是效果不够好,但是砍太快了又累却又砍不进去。不快不慢,手跟得上而心里清楚,但是我嘴上说不清楚,只是有一些感受罢了。
轮扁曰: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轮扁说,我不能把我知道的让我的儿子理解,就算是打比方他也听不懂、学不会,所以我现在七十了还在自己砍轮子。这样看来,桓公您看的这些东西可不就是糟粕吗?
这一则寓言故事的价值在于它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构建了“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概念,引起了不少会心人的共鸣。比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撰写《墨禅轩说寄吴周生》,文中提到了他的艺术感受: 庄子述齐侯读书有诃, 以为古人之糟粕, 禅家亦云须参活句不参死句。书家有笔法, 有墨法, 惟晋唐人真迹具是三昧,学书者既从真迹得其用笔、用墨之法,然后临仿古帖,即死句亦活,不犯刻画重儓之诮,方契斫轮之意。余事此道五十余年矣,初于虞、颜入,已而学右军,学钟太傅,煞有肖似《兰亭》《丙舍》《宣示》等形模,便自沾沾,以为踞唐人之上。三五年间,游学就李,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年月耳。 由此看来,董其昌将书艺比作“斫轮之技”,感慨自己这五十多年来走了很多弯路。
我的琴书学习历程远不及董公这样长,但感慨却一点不少:一门技艺的不传,有人说是因为环境、审美差异的自然流变,是必然的;也有人说这是因为缺乏科学总结,不能很好地让后人系统而详尽地掌握前人的技术经验,更难参透其传达的思想,或者艺术压根就和科学不沾边,必须依靠“口传心授”。但是,斫轮之诮的核心是轮扁感慨自己“得心应手却口不能言”,这也否定了所谓的古人不言是故意不“喻”的说法。既然“不喻”,为什么有人编排出蔡邕死后被掘墓取书的故事呢?蔡邕写书岂不是为了骗人,既然要骗人为什么又要把书埋了?可见前后矛盾。
看来,难“喻”才是传承中最大的困难哪!既然从庄子这个时代开始的技、艺、道传承就有这样的尴尬了,那它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至今又是怎么来的呢?难道后人一直在用破轮子、或者压根不用轮子这东西了吗?当然不是,这恐怕是因为轮扁有个笨儿子。
任何领域的发展,不朽的命题就是继承和创新之间的矛盾。它们看似相辅相成,实则天地悬隔,而打通这天地的栋梁,是历代不绝的人中精英。正像书有王羲之、画有吴道子、诗有李白、词有苏轼、琴有嵇康一样,他们靠着自己敏感的神经、智慧的大脑、不屈的正心和勤劳的双手,诠释着什么叫失而不绝、历久弥坚。书法取势从隐到显,古琴得音从声到韵,本质就是历代人杰不断打破斫轮困局的时空见证。
由此看来,变法自然就会产生,因为他搞不明白了就推倒重来另搞一套。轮子不会斫,用刨子刨、放到车床上旋行不?活人总不会被斧子难死。比如一些人说,宋代开始的古琴漆艺不裹麻布,灰胎比起唐琴薄得多,这是为了追求更透的音色,是因为唐宋之间的审美发生了改变。还有人说,唐代没有刨子,古琴更依赖灰胎打磨来塑造弦路,因此灰胎需要留得厚。宋代开始才发明了刨子,琴的木胎工艺能做得很好因此灰胎逐渐变薄了,音色的变化是工艺发展的结果。现代人做琴,更将灰胎也纳入调音的变量中,可以用来配合木胎实现所需的音色。这是古法吗?毕竟宋代文献《碧落子斫琴法》记载说,有一种古琴斫制流程可能先做灰胎再挖槽腹。古,压根就不是一个静态术语所能涵盖的。刻舟求剑,往往一无所获。怎么办呢?有人提出:学艺先学道。马上有人反对:学了道就能学好艺了吗?从书法到古琴,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给了我一个感觉:好玩;还给我了一个信号:会上瘾。
我有一个身份,经历了将近 20 年的中国完整教育体制培养:从小学到大学、本科到博士后、国内求学再到海外访学,如今的我在高校从事着科研和教学工作,这可能是将陪伴我一生的主要职业。对于我们这个所谓“高学历人群”,有人冠以“骄子”,有人嗤以“呆子”,心态各异、不一而足。当年的我,当够了学生;如今的我,也开始教自己的学生。
我的专业是系统安全和人为因素,所在的学科是控制科学、系统工程。控制,原本就研究人如何改变这个世界的技术。不是俗语说:理工科改变世界吗?我就是地地道道的理工科。我是因为从小喜欢飞机坦克,大学去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系统工程,就是要我们跳出经验、习惯、专业的局部,去看待整个时空,用全局观去了解和利用人和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让人造物更好地为人的需要服务,可以是生理的,也可以是心理的,当然也可以是哲学的。说到底,就是做无为而治的反面。
我还有一个身份,我的祖父在 1947 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油画科,师从绘画大师徐悲鸿。在家学的影响下,我的父亲是美术教师,我的姑姑是音乐教师,照此看来,我应该是一名艺术生,因为我从小就学着写字画画,大学还迷上了古琴。有着理工男的思维模式,我眼中的艺术,似乎更多了一些条理;有着艺术生的随性,我眼中的科学,往往更关注“人”。
本书的写作动因是我自 2010 年在北京开始学琴以来,常常会不自觉地用我更熟悉的书学理论与实践来对照当时还不那么熟悉的琴学,这个过程完全无计划、无目标。这显然不是控制论中的“闭环回路”,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可能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收益。想的多了,自然就需要动手记录,否则会忘记了。这一记,就持续了 10 年。2020 年,新冠疫情肆虐,我偶然觉得它们大多奔向了一个主题,即“琴书互喻”,在我手里的他们,越看越像一对中国传统文艺所产出的双胞胎。这一感受,也不新奇,只是觉得大多数人看的只是外表,我似乎偷窥到了一点内核,觉得在琴书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没有白费,我还越来越痴迷于它们,稍感欣慰。
俗话说:教学相长。上海元音琴院、北京墨韵堂书法学校等机构曾经都不认为从事艺术教学的师资必须“科班出身”,才能让我有幸结识了很多的师友、学生,是他们给我的反馈与互动,让我的思考产生闭环,弥补了创作的无目的性和思维的发散性。
从古至今的人往往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今异常发达、便捷的互联网可以很容易地给予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只有我们自己的大脑才能告诉我们“我要什么”。静态的局部信息,永远不能替代动态的系统性思维。AI(人工智能)终究只是 AI。据说,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大厅里有一句标语:真相使你自由(Truth sets you free),有人说这句话可能来自《圣经》。如果要考证其真实性,必将陷入找寻“左琴右书”出处一样的困局。我们的困惑、偏执与放弃往往来自不明真相,无怪乎总是遇到刻舟求剑、叶公好龙、夏虫语冰者。
相信证失理存,执着明理察证。在我的职业上,我会退休,也许会因为落伍而停止思考。在我的这个非职业上,我不会退休,就算落伍也不会停止思考。
本书的思想基础是笔者近年来探秘琴书的当下认知,限于学识和精力限制,仅为阶段性结集分享,由衷期望获得各位方家的批评指教,以免谬种流传。本书的撰写工作端赖诸多师友帮助和家人支持,特别感谢恩师张峰、王鹏,好友孙居超赐序,感谢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对于传统文化事业的鼎力支持,感谢上海民盟市委、上海交大民盟的关心指导。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东方出版中心的全力支持,特别是他们建议增加“网络有声课”以更好地呈现本书内容。无疑,这样的“有声课”有助于本书逻辑的通畅表达,让我可以充分阐释静态图文所难尽的内容,并可与读者实现直接互动。这是如今在互联网、智能手机时代才能畅享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