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涉及梁同书的生平与交游、书学渊源、书法艺术与技艺分析、书学思想、评价与流传等内容,从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展现了梁同书的个人特征,较为集中地呈现了梁同书丰富的、独特的书法世界,全面解读了梁同书书法风格形成的渊源等。梁同书书法年表、纪年书迹表、未纪年书迹表,有助于读者对梁同书及其书法艺术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
梁同书(1723-1815)历 雍正、乾隆和嘉庆三朝,少 年学仕但仕途短暂,36岁时 因足疾闲居杭州。他的书法 早年受到家学和时风的影响 ,初学颜、柳,后着意于苏 、米,又从晋唐宋元明诸位 前贤处汲取营养,晚年达到 随行己意、纯任自然的境界 。梁同书的楷书平正中直、 温雅端正,深得赵孟烦、文 徵明遗韵;行草书劲健挺拔 、技法纯熟,呈现出峻拔、 清逸的韵致;榜书大字用笔 苍穆、结构谨严,有磅礴的 气势。梁同书是乾嘉时期的 帖学名家,位列“清四家”之 一,其书名颇盛,不仅妇孺 皆知,当时更远播至朝鲜、 日本等,享誉六七十年。 梁同书终其一生坚守帖 学阵营,时人对梁同书的书 法和书学思想研究褒贬不一 。梁同书的书法地位也从“ 当今右军”“今之大令”、与 刘墉并称“刘梁”,到“旧家 弟子”“三梁不如一王”,这 些正反评价源自审美标准的 变迁,伴随评者所持观点角 度的转换而不断变化。如今 ,帖学的经典地位被不断厘 清重塑,笔者拟从梁同书自 身出发,去发掘其书风的演 变、书法创作以及书学思想 的产生、发展变化和局限性 ,以明确梁同书在清代帖学 发展进程中的位置。 清代经历了从“崇帖”向“ 崇碑”审美思潮和理论评价 的转移,虽然梁同书所处时 代的书法取法已转向北碑, 但“崇碑”的根本目的是求新 求变,而学碑是追求变化的 手段。梁同书谨守“崇帖”的 传统,以温雅端正的书风立 世,从取法以赵孟频为代表 的前贤基础上,寻绎出诸多 观点回应当时的“崇碑”思潮 ,如“古厚之气”的判定,辨 别伪帖、翻刻旧帖,以及刻 帖的“二次加工”不能将生熟 分开等帖学所面临的根本问 题。在时代人文环境、审美 评价标准切换后,传统帖学 书家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改良 的新途径,这让传统帖学与 崇碑书风在历史节点上生发 出了新的内涵。
霍超,江苏常州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京学艺大学访问学者。
200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2011年毕业获得文学(书法)学士学位。同年攻读美术学(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虞晓勇副教授,2014年毕业获美术学(书法)硕士学位。2016年攻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书法史论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倪文东教授。
理论专攻以书法史为主,创作专攻字体为行草书。主要入选展览有:2009年9月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2010年6月篆刻作品参加“京师印社第三届社员作品展”;2011年5月书法作品特邀在“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中展出;2011年6月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福字邀请展”;2012年5月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瘗鹤铭书法展”;2015年10月书法作品入展刘海粟美术馆提名“翰墨新韵——80后书法精英十人展”。
第一章 梁同书的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生平家世
第二节 个性修养
第三节 学仕与仕途
第四节 师友交游
小结
第二章 梁同书的书学渊源
第一节 家学熏陶
第二节 取法赵董
第三节 广采众长
小结
第三章 梁同书的书法艺术与技艺分析
第一节 书法的分期
第二节 书法的风格特色
第三节 影响梁同书书法风格的技艺分析
小结
第四章 梁同书的书学思想
第一节 有我说
第二节 无名心说
第三节 字外功夫说
第四节 反对取法石刻碑版
小结
第五章 对梁同书书法的评价及其书法的流传
第一节 对梁同书书法的评价
第二节 梁同书书法的流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