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相对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真理观甚嚣尘上,甚至成为了学术界的正统观点。保罗·博格西昂在本书中检验了这些观点,指出它们的根本缺陷,表明哲学仍然为常识提供坚若磐石的根基,即我们能够对事物达成客观理性的信念,而这种信念与认识者的社会和文化视角没有关联。博格西昂的这本小书系统梳理了建构主义的缺陷,在他看来尼采、福柯、罗蒂以来的相对主义陷入了误区。现在已经到了超越叙事相对主义与事实客观主义的时候了。
哲学观念很少在学术界的广大知识社群中获得普遍认同。由于哲学本身的性质,哲学上的论断往往涉及面广、概括性强,也因此容易引。
然而,大约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学术界(至少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界,即便不算科学界的话)对一个有关人类知识的观点达成了惊人的共识。
这个观点就是:知识是由社会建构的。
“社会建构”虽然是相对较新的术语,但我们将会看到,它背后的想法牵涉到的,其实是有关心灵与实在两者之间关系的老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初吸引我投人哲学的原因。
如果本书对德·罗蒂的著作投入的关注显得过多,这不仅仅是因为罗蒂对当代建构主义观点的巨大影响,也因为我是在罗蒂的研讨班上,才次领会到那些观点的力量。那是在1979年,我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年级研究生。这些观点同我自身强烈的客观主义倾向(源于我大学的物理学背景,也伴随着了研究院)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然而我发觉,至少有某些建构主义观点(理性信念的建构主义)的论证令人焦虑不安。我还认为,学院哲学对于这些论证的驳斥过于草率。
我一直都很感激罗蒂让我认识到同这些观念打交道确实是有必要的。
因为本书讨论的问题已吸引了广泛的读者,我力图让这本书不仅能被职业哲学家理解,也能被任何看重严肃论证的读者理解。我虽然不知道自己在这方面成绩如何,但我可以确定自己以前严重低估了这项任务的难度。
因此,本书的写作时间远超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从许多朋友、同事以及学生的中获益良多,是以下这些人:内德·布洛克、詹妮弗·丘奇、斯图尔特·科恩、安娜丽莎·科利瓦、保拉·法里亚、阿布阿里·法曼法迈安、基特·费恩、艾伦·吉伯德、安东尼·葛特莱布、伊丽莎白·哈曼、保罗·霍维奇、保拉·莱奥纳尔迪、迈克尔·林奇、安娜—莎拉·马尔姆格伦、托马斯·内格尔、拉姆·尼塔、德里克·帕菲特、詹姆斯·普赖尔、斯蒂芬·希弗、尼西滕·沙阿、阿兰·索卡尔、丹·斯佩柏、戴维·魏勒曼、罗杰·怀特,以及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一位匿名评审。迈克尔·伯格为我提供了美学上的建议;马修·柯岑帮助我准备本书的平装版;戴维·詹姆斯·巴奈特编写了索引;约书亚·谢克特仔细检查了书稿,并同行了许多小时的愉快谈话,探讨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在此一并致谢。我对文理学院院长德·弗利、教务长戴维·迈克劳克林和校长约翰·塞克斯顿怀有一份特殊的谢意,不仅因为他们对我的研究的支持,也因为他们对纽约大学杰出的哲学系的支持。后,感谢塔姆辛·萧对我的鼓励和建议。
保罗·博格西昂,美国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纽约大学哲学所长,纽约大学哲学系西尔弗教授,研究议题主要涉及认识论和精神哲学,著有《对知识的恐惧》《先验新论》《内容与证成》等。
导论
第二章知识的社会建构
第三章建构事实
第四章事实的相对化
第五章捍卫认识相对主义
第六章反驳认识相对主义
第七章解决两难困境
第八章认识理由和信念的解释
尾声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