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历史文献影印集刊》全11册
实际上最终把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在广大的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侨的脑海与心目中的是那场持久而壮烈的抗日战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近代抵御外侮殖民的共同患难经历直接催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又成为这种意识的未来延续。
在历时十四年的抗战期间中华民族共同体表现出的团结统一、不屈向上、奋力反抗的精神意志,同样反映到了学术领域。 1940年4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在《中苏文化》杂志上发表了《论中华民族与民族主义——读顾颉刚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后》。身为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出身的他关于当时中国学术界非常关心的“民族”、“中华民族”,以及民族观与历史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述。这一期间研究有关中华民族图存救亡的学术文献成为出版热点,如《中华民族复兴论》、《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中华民族的危机与我们的任务》等。
从华夏大地千百年的历史看,中华民族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由于历史、政治、文化背景及立场不同,中华民族在族群内涵及地理范围上或有差异。但全球范围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提下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始终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成员不仅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公民,同样也包含了海外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的概念和内涵从提出到不断的引申和发展,在现代词汇用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的整体的代称。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的“中华民族”就是这个概念,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一词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凝聚和象征。从感性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因此应该把认同中华文化、保留华人文化特质、认同祖籍国为中国的海外华人纳入中华民族的范围内,以宽广的胸怀接纳海内外中华儿女。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