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图像史视角展开系列研究,清晰勾画了近代中国酒类图像的产生、类型、特点及其与近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从文学、图像学、设计学、传播学等角度,多元地展示出酒的特质及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本书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近代中国酒文化的研究走向多学科交叉的方向,丰富读者认识近代中国的多元面向,为艺术史、商业史、思想史与社会史的对话提供契机与可能。
酒既是一种重要饮品,也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是浩瀚无垠的中国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流。中国酿酒史与华夏文明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中国的酿酒文化和相关的社会影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反映着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
本书系统介绍了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对酒的主客观印象、消费观念和各种文化现象,带给了我们除了酒本身之外的图像。相信本书能让大众读者在墨香中品尝酒的滋味,在跃然纸上的画面里观看酒的视界。
酒既是一种重要饮品,也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是浩瀚无垠的中国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流。中国酿酒史与华夏文明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中国的酿酒文化和相关的社会影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反映着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
非常高兴为薛化松的这本专著写序,他作为行业内优秀的文化学者,是企业文化精神的高度践行者与引领者。长期以来,他致力于中国酒史为代表的酿造史料的挖掘整理与潜心研究,对近当代以酿酒相关的经济史、文化史和工艺史有着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较之传统酿酒工艺史、常规的涉及酒的研究而言,本书系统介绍了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对酒的主客观印象、消费观念和各种文化现象,带给了我们除了酒本身之外的图像。相信本书能让大众读者在墨香中品尝酒的滋味,在跃然纸上的画面里观看酒的视界。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召唤下,酿酒因梦想而坚定,饮酒因梦想而热爱,书酒因梦想而成著。衷心希望《酒图像里的近代中国》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关于酒的精神文化享受。再次对他的钻研精神和敬业勤勉表示敬意。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联东
2022年7月16日
薛化松,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酿造史研究中心研究员、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社会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学术品牌酿造学社创始发起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史、民俗文化史、食品工业史。著有《中国近代酒文献选辑〈申报〉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表《新记(大公报)社评主旨演变略识》《当代江淮民俗文化发展探析》《中国白酒发展史与中国地域文明考察方法探索》等文章。
绪论:酒图像与近代中国社会……………………………………… 1
第一章 近代视觉文化转型下的酒类图像的兴起……………… 26
第一节 近代酒类图像广告的产生与兴起… ………………………27
第二节 近代酒类商标的发展与兴起… ……………………………40
第三节 近代酒类图像的视觉文化意识的形成… …………………50
第二章 艺术社会学视野下的近代酒类图像…………………… 57
第一节 画报中对物质的共同关注与读者意识… …………………59
第二节 画报与酒类购买场所的图像风格认知… …………………69
第三节 动态影像与消费大众的视觉现代性… ……………………82
第三章 近代中国酒类图像中的新新世界…………………… 92
第一节 近代中国酒类图像中的新生活………………………93
第二节 近代中国酒类图像中的新空间…………………… 104
第三节 近代中国酒类图像中的新礼仪…………………… 110
第四章 近代女性在中国酒类图像中的文化表达……………… 115
第一节 女性代言酒广告的发端… ……………………………… 117
第二节 酒类广告中多姿多彩的女性… ………………………… 124
第三节 酒类月份牌中的倩影风华… …………………………… 133
第五章 近代不同酒类在文化视野下的消费图景……………… 142
第一节 洋酒广告的消费图景… ………………………………… 143
第二节 国产酒类广告的消费图景… …………………………… 165
第三节 近代江淮地区酒消费图景观察… ……………………… 182
第六章 近代中国酒业、市场与大众文化图像………………… 196
第一节 作为商品流通的酒与大众消费图像… ………………… 196
第二节 作为大众养生文化的酒业消费图像… ………………… 200
第三节 作为大众礼物馈赠图像中的酒… ……………………… 204
第七章 近代酒类图像的大众传播与多重面向………………… 210
第一节 近代酒类图像与大众心理的投射… …………………… 211
第二节 近代酒类图像与西方文化的移入… …………………… 218
结语:近代酒类图像与社会思潮的转变………………………… 227
参考文献…………………………………………………………… 231
后 记………………………………………………………………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