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城市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准确评价,对于引导创新生态培育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体系为指导,通过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的深入剖析,建立了包含城市创新主体、城市内部创新生态建构、城市间创新生态嵌入三个层级的立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价分析。
本书构建了一个完善的衡量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将学术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统一,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它包含了城市创新主体、城市内部创新生态建构、城市间创新生态嵌入三个层级的立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说是国际上首个面向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柳卸林,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二级长聘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主编。北京大学学士(198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1994)。 直接参与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的许多工作,对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学术贡献。曾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1)、首届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杰出贡献奖(2015)、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杰出贡献奖(2018)。 在Research Policy、Technovation、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等期刊共发表英文SCI和SSCI论文25篇,在《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0篇。出版英文著作7部、中文著作和报告40部,主编出版了国内外知名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吉晓慧,201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同年保送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20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跟随柳卸林老师攻读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期间,前往奥尔堡大学、奥地利技术研究所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区域创新、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在《中国软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和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多次参与完成国家级研究课题。
第1章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概述001
1.1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 001
1.2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评价回顾 / 002
第2章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004
2.1 评价体系 / 004
2.1.1 城市创新主体的评价 / 005
2.1.2 城市内部创新生态建构的评价 / 005
2.1.3 城市间创新生态嵌入的评价 / 006
2.1.4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007
2.2 评价方法 / 011
2.3 数据来源 / 012
第3章 “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总体排名013
3.1 综合指标排名 / 013
3.2 城市创新主体指标排名 / 018
3.3 城市内部创新生态建构指标排名 / 027
3.4 城市间创新生态嵌入指标排名 / 037
第4章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分市排名047
4.1 领先城市 / 047
4.1.1 北京市 / 047
4.1.2 上海市 / 050
4.1.3 深圳市 / 052
4.1.4 广州市 / 055
4.1.5 苏州市 / 058
4.1.6 杭州市 / 061
4.1.7 南京市 / 065
4.2 典型城市 / 068
4.2.1 武汉市 / 068
4.2.2 成都市 / 071
4.2.3 重庆市 / 075
4.2.4 合肥市 / 079
第5章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分省排名083
5.1 安徽省 / 083
5.1.1 总体情况 / 084
5.1.2 细分领域 / 091
5.2 福建省 / 096
5.2.1 总体情况 / 098
5.2.2 细分领域 / 106
5.3 广西壮族自治区 / 114
5.3.1 总体情况 / 115
5.3.2 细分领域 / 121
5.4 贵州省 / 124
5.4.1 总体情况 / 125
5.4.2 细分领域 / 131
5.5 湖北省 / 134
5.5.1 总体情况 / 135
5.5.2 细分领域 / 141
5.6 辽宁省 / 147
5.6.1 总体情况 / 147
5.6.2 细分领域 / 153
5.7 陕西省 / 159
5.7.1 总体情况 / 160
5.7.2 细分领域 / 166
5.8 四川省 / 169
5.8.1 总体情况 / 170
5.8.2 细分领域 / 176
5.9 江西省 / 179
5.9.1 总体情况 / 180
5.9.2 细分领域 / 187
5.10 内蒙古自治区 / 190
5.10.1 总体情况 / 191
5.10.2 细分领域 / 199
5.11 湖南省 / 202
5.11.1 总体情况 / 203
5.11.2 细分领域 / 213
5.12 河北省 / 219
5.12.1 总体情况 / 221
5.12.2 细分领域 / 231
5.13 浙江省 / 244
5.13.1 总体情况 / 246
5.13.2 细分领域 / 256
5.14 广东省 / 270
5.14.1 总体情况 / 272
5.14.2 细分领域 / 282
5.15 河南省 / 298
5.15.1 总体情况 / 300
5.15.2 细分领域 / 309
5.16 江苏省 / 316
5.16.1 总体情况 / 317
5.16.2 细分领域 / 327
5.17 山东省 / 337
5.17.1 总体情况 / 339
5.17.2 细分领域 / 349
第6章 结语与展望356
参考文献358
本书的贡献之处在于:①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城市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性,本书在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中,不仅考虑了城市内部的创新生态建构,而且重点强调了城市间的创新生态嵌入,这是对现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②创新主体是城市创新活动的核心参与者,在构建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本书重点考虑了创新主体的动力、能力和活力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这是对现有研究的进一步细化。③本书以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层级为切入点,按照“城市创新主体—城市内部创新生态建构—城市间创新生态嵌入”的逻辑框架,构建了一个三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实现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立体化评估。
本书的评价结果显示:①总体上,不同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和深圳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水平名列前茅;②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建构及演化的内驱力来自创新主体,主体的动力、能力和活力能够显著影响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③后发追赶型城市可以通过嵌入优势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利用溢出效应和外部性,实现自身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和发展;④各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各维度发展不均衡现象,具有明显的短板和发展偏向性。本书的研究结果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了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