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管理思想演进的历程为线索,首先阐述了古典管理思想发生的背景、历程和理论特色,特别对科学管理理论之父泰勒、现代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行政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等的管理思想进行了介绍和研究。接着,对人际关系学说、个体与团体行为研究及需求与激励理论等研究成果进行了剖析。然后,对管理理论的丛林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使原本繁杂的丛林成为条分缕析的胜景。最后,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后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编写一本《西方管理思想史》是我多年以来的心愿。
虽然我在16年前曾主编过《当代西方管理学流派》(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一书,该书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但总觉得意犹未尽。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管理学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如何从这些成果中汲取养分,用于指导当今管理实践,以应对错综复杂的不确定环境,使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管理,无论是理论还是具体的管理方式,都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表现。任何一个社会或组织的管理,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都是相应社会或组织历史传承的产物。无论是管理主体与客体,还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无不受到所在社会或组织文化传统的影响。“管理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活动,虽然管理者是在一套特定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机构内经营组织与做出决策的。管理具有开放系统的特征,在此,管理者能够影响他们所处的环境,反过来,他们也被环境所影响。” 而对文化表现的现代性来说,任何组织的管理方式又都是当代文化的体现,在管理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各种形式的管理过程,都反映了当代文化的特点,带有时代的印记。
管理是一种文化,历史是文化表现的一种重要内容。英国哲人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要做好当代管理,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历史,不是为了当作展示儒雅、炫耀渊博的一种资本,也不只是为了掌握过去。我们了解昨天,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获得宝贵的人生启迪。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当文明曙光初现时,人类就已经开始了管理的实践,但直到过去的100余年里,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的学问才被认识、分析、总结和传授,才有了自己的独特范式。仔细研究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历史,无论是成功的经验抑或是失败的教训,都有助于我们把握管理学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更有助于管理学的推陈出新、生生不息和茁壮成长。
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现在已受到众多学者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而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主要原则之一,我认为是“中西兼容,古今相通”。自从被尊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于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以来,经历100多年的发展,西方管理学者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提出了诸多管理理论。这些管理理论指导着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创造了巨大财富,彰显出理论的巨大价值。就管理实践而言,在西方国家的长期发展历程中,得益于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不断提升的管理水平,很多世界性大企业诞生了,这些企业成为全世界企业学习的标杆,向世人展示了它们管理的成功之处,因此获得了管理学界和实践界的公认。当代社会,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往往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它们在学术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也就相应强大。不仅自然科学是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而作为与经济增长及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管理学领域则更是如此。在中国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西方管理学理论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理论养料,中国企业借鉴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优秀成果,并立足中国情境探索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问题曾经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管理是关于人类的管理,它的任务就是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协调配合,扬长避短,实现最大的集体效益……因为管理涉及人们在共同事业中的整合问题,所以它是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的。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内容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却千差万别。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就是,如何发现和确定本国的传统、历史与文化中哪些内容可以用来构建管理,确定管理方式。”
中国社会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管理思想光芒一直在闪现。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还是区域、组织层面的中观、微观管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管理思想始终发挥着特有的作用。虽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管理思想未形成规范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其中的价值经过千百年的文化洗礼,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芒。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或中国管理模式,是当今中国管理学者和企业管理实践者的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
在中国当前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中,各类组织的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这些问题仅靠西方管理理论与方法是无法解决的。中国社会科学要建立自己的特色,要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就必须在借鉴西方先进管理理论的同时,立足广袤的中国大地,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提炼出自己的管理理论,贡献中国管理智慧,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
学是为了用,借鉴西方管理学理论十分重要,但终极目标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体系。而要更好地借鉴西方管理学理论,首先就要透彻地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体系,这正是本书编写的初衷。本书不仅可供管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社会各界从事管理工作以及对管理感兴趣的人士阅读学习。为此,我在写作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学术性的语言,以便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魏家燊协助我收集资料,撰写和修改了部分初稿,并帮助整理书稿插图,为本书做出了很大贡献。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的赵海龙博士也提供了相关资料,以协助充实本书的内容。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多位杰出学者的作品和网络等渠道的公开资料,也在此表示感谢。此外,还要衷心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资深编辑吴亚军先生,是他长期的关注和鼓励,才有了本书的问世。
行文至此,又想起费孝通先生的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对学习和借鉴西方管理学理论,为我所用,构建中国特色管理模式来说,也是非常合适的。
让我们共同为中国管理学科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苏 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
2023年1月
苏 勇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创始院长,复泰实战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大阪产业大学访问学者,香港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日本亚东经济国际学会理事、美国管理学会会员等。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多项。著作有《当代西方管理学流派》《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1978—2008)》等30多部,发表论文超过200篇。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