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是世界逻辑三大渊源之一,与中国名辩、希腊逻辑鼎足而立。因明源于印度,盛于中国,在盛唐时期弘传于朝鲜半岛及日本。近代以来,因明研究更向欧美学界拓展。但是,我国的因明传承曾一度式微,至明清几成绝学!嗣后,于清末至民国时期曾有中兴,后又复归沉寂。作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它列为亟待抢救的绝学学科。
本书时间范围为近现代,约一个半世纪。分序言、前言、引论、正文四编,包括因明产生、嬗递和东渐的历史,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汉传因明研究学术史,1949年以来因明研究的学术史,藏传因明、蒙古因明研究学术史,以及印度、日本、欧洲和俄罗斯、美国、蒙古国的因明研究;附录有《中国学者的因明论文目录》。
因明是世界逻辑三大渊源之一,与中国名辩、希腊逻辑鼎足而立。因明源于印度,盛于中国,在盛唐时期就由玄奘门人及其后嗣弘传于新罗国(古朝鲜)及日本。近代以来,因明研究更向欧美学界拓展。但是,我国的因明传承曾一度式微,至明清几成绝学。嗣后于清末至民国时期虽有中兴,后又复归沉寂。然因明毕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年将因明学列为亟待抢救的绝学学科。本研究课题的时间跨度为近现代,约一个半世纪。分前言、引论、正文四编,包括因明产生、嬗递和东渐的历史,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汉传因明研究学术史,1949年以来因明研究的学术史,藏传、蒙传因明研究学术史,以及印度、日本、欧洲和俄罗斯、美国、蒙古国的因明研究;附录有《中国学者的因明论文目录》。全书整体结构清楚、逻辑严密、叙述清晰、史料丰赡,具有史与论、概略与具体结合得较为完整的学术和形态特色。
序 言
新因明传入我国已一千三百多年,几经沉浮,几成绝学,恰似廖落烟中一雁寒。当年,我经历了文革风暴的摧迫之后,于幽居索漠之中接触到了因明。其时我犹如萧萧茅屋下的一个落魄书生,暗自捧着一部诘屈聱牙的《因明大疏》死啃硬读,无师无友,无处问益,两个孤独者邂逅,唯君怜我我怜君,研读之艰可想而知!后来,随着文革寿终正寝、大环境的根本性改善、学术研究春天的到来,因明被列入亟待拯救的学术门类,绝学因明终于得到众多学人的关注,从此不再孤寂。
我们久有意编纂一部由汉、藏、蒙古族和国外学者参加撰写的百年因明学术史,这个愿望如今终于实现了,而且本课题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更鞭策着我们加倍努力地去完成,务使本书能有裨于读者清晰地了解近现代因明从复萌到晏息到重兴的过程以及诸多中外学人在此期间所作出的贡献。
在编纂本书的过程中,我越发觉得因明的发展过程颇多曲折,其间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社会历史的原因如佛教于十三世纪在印度湮灭,佛教因明亦随之匿跡;唐玄奘创立的慈恩宗于中唐前后式微,因明亦随之不振,凡此皆非个人能力所可抗拒。人为的原因则是因明译典文字过于艰涩,唐贤文疏又复聱牙,且奘门诸师虽同禀玄奘而所释不一,令人无所适从,望而生畏。然这些都是时代和个人素养的局限所致,今人亦是不可苛求于古人的。不过人为原因中也有难以原宥者,如近代以来出现的除外说,尽管源自东瀛,然在我国亦有影响。近来更有力售此说者,膏唇拭舌,欲以之为青云之梯,独步于不仅国内,而且国外的最前沿。殊不知喻体除宗有法一分之说日释林彦明早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即已提出,且林氏更在1934年以日华佛教研究会总干事的身份受太虚大师之邀来华作《因明论式之批判》的演讲并印发小册子,按理最前沿之誉应归于林大僧正,不料竟被今之大言者掠美,不过林大僧正已寂灭于七十五年前,再不能与之理论。但林氏的喻体除外说确实只是起了个头,不及今之除外说者连篇累牍重复抄卖来得张扬。不过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只顾了东头却忘了西头:说喻体要除宗有法,因之而令其失去全称命题的资格,那么因三相又如何来制约三支论式呢?在因三相制约下建立起来的喻体,必然是普遍命题(即命题的主项概念是普遍概念,它至少要包含两个以上的子概念),略有逻辑常识的人当不难发现此中的矛盾。存在如此明显矛盾的理论,还能站在不仅国内,而且国外的最前沿么?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这是至理明言,当为治学者戒。
除外说是因明研究中的杂音,它采用曲解的手法来立说,扰乱了本来严谨的因明理论体系,对初习者无异于布下了一道五里长雾,令其更难窥得因明之堂奧,于拯救绝学因明危害极大,故本书于有关章节予以详析,以厘清是非。
因明虽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我们在研究中却不能固步自封,而应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探索,汲取诸家之长,进行比较分析,以求融会贯通。为此我们特邀请国外学者一起来编纂本书,以期了解世界各国研究因明的概况,从而有裨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参加本书撰写的外国学者:
印度摩揭陀大学巴特那商学院院长库马尔(Pramod kumar)教授是印度逻辑专家,他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所写的《印度的因明研究》曾两易其稿,颇耗精力。
日本京都花园大学师茂树教授是日本因明研究的中坚,他为本书所写的《明治时期的因明研究》亦曾两易其稿,并指导李薇博士译成中文,费力颇多。
日本广岛大学和龙谷大学名誉教授桂绍隆是资深的因明学家,他为本书撰写的《明治之后的因明研究》用力甚勤,尤其是他还担任着日本佛教传道协会理事长一职,事务繁杂,承他拨冗赐稿,实属不易。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娜塔利亚·卡奈娃(Nataliya Kanaeva)教授是印度哲学专家,她为本书写了《欧洲和俄罗斯的因明研究》一章,还在我们原本约请的一位美国教授因另有他务而中途退出时,卡奈娃教授又主动承担了撰写《美国的因明研究》一章,而且以上二文均用英语写就,以方便我们翻译,令我们感动且感激。通过这次合作,我们对因明研究的中外合作交流有了更大的信心。
在此我还要感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刘宇光教授,承他慨允,使我们得以在编译本书第四编《近现代国外的因明研究》中多处摘引他著译的论著中的相关内容,令本编生色不少。
本书之出版,得到浙东佛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宁波七塔禅寺住持可祥法师以及上海佛教百寺基金的鼎力支持,并承上海人民出版社原社长王兴康先生倾力相助,敝人铭感在心,深致谢忱!
本书乃抛砖之作,《诗》云:嘤其鸣兮,求其友声。若承哲人诸公不吝赐玉,则何幸如之!
钱塘沈剑英叙于沪上寓庐还芝楼 庚子年立春日(2020年2月4日)改定,是年八十有八。
前 言
因明是世界逻辑三大渊源之一,与中国名辩、希腊逻辑鼎足而立。因明源于印度,盛于中国,并早在盛唐时期就由玄奘门人及其后嗣弘传于新罗国(古朝鲜)及日本。近代以来,因明研究更向欧美学界拓展,其中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取自中国(包括西藏)。但是,我国的因明传承曾随着慈恩宗的衰落而式微,至明清几成绝学!嗣后于清末至民国时期虽一度中兴,后又复归沉寂。然因明毕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年将因明学列为亟待抢救的绝学学科。
我们久有对近现代中国及国外因明研究作整体性研究的打算。刊于《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的《百年来的中国因明学研究》(姚南强撰),以及后来我们汇编的《民国因明文献研究丛刊》(全24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就是本研究课题前期准备的产物。2012年本课题批准立项(批准号12AZDO67),确定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们随即组成了研究团队,团队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沈剑英教授领衔,成员有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姚南强教授、上海政法学院文学院沈海波教授、上海大学社科学部哲学系沈海燕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所吉美桑珠副研究员(藏族)和陈立健副研究员(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系圖·乌力吉教授(蒙古族)、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秀仁副教授(女,蒙古族)等。本课题组还邀请了印度菩提伽耶摩揭陀大学巴特那商学院库马尔(Pramod Kumar)教授、日本广岛大学桂绍隆(Shoryu Katsura)教授、日本京都花园大学师茂树(Moro Shigeki)教授、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娜塔利雅·卡奈娃(Nataliya Kanaeva)教授等外国学者参与国外因明研究相关篇章的撰写。
本研究课题的时间跨度为近现代,从汉传因明来说,始于晚清杨文会从日本引回《因明大疏》等一批重要因明文献,以迄当代的因明研究。我国近现代的分界线在1919年五四运动。但是国外的历史分期与我国并不一样,如日本的近代乃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历史,或将日本二战后的历史视作现代史。总之,本课题研究的主体跨度约为一个半世纪。但是,因明有其源流,所以我们在引论中追溯了因明产生、嬗递和东渐的历史概况,使之以概略与具体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形态呈献于读者的面前。
本书分四编,具体分工如下:
前言、引论 由沈剑英教授撰写
第一编系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汉传因明研究学术史,共五章,均由沈海波教授撰写。
第二编系1949年以来汉传因明研究的学术史,共七章,主要由姚南强教授撰写。其中,第一章第二节中之北大因明论坛十五讲内容提要由中国人民大学汪楠供稿。第五章第三节内容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东明博士(中国台湾籍)提供。
第三编系藏传、蒙传因明研究学术史,共七章,其中第一、二、四章由吉美桑珠副研究员撰写,其中第四章第二节由姚南强教授撰写。第三章由陈立健副研究员撰写。第五章由姚南强教授撰写,其中第一节由台北陈又新先生撰写。第六章、第七章由图·乌力吉教授、秀仁副教授撰写。附录一由陈立健副研究员撰写。附录二、三由吉美桑珠副研究员撰写。
第四编由沈海燕教授负责组稿、编译和审订工作。其中各章作者和译者如下:
第一章 《印度的因明研究》由库马尔(Pramod Kumar)教授撰写,上海大学社科学
部哲学系茅宇凡博士编译。[库马尔(1962-),印度巴特那大学佛教逻辑博士,现为印度菩提伽耶摩揭陀大学巴特那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领域:印度哲学,佛教逻辑和知识论。]
第二章 《日本的因明研究(上)明治时期的因明研究》由师茂树(Moro Shigeki)
教授撰写,花园大学李薇博士翻译。[师茂树(1972-),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博士。现任京都花园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东亚唯识思想史,因明学,比较哲学。]
第三章《日本的因明研究(下)明治之后的因明研究》由桂绍隆(Shoryu Katsura)教授撰写,由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周丽玫、浙江工商大学东语学院郑锦、谢鹏、高洁、张真真翻译,浙江工商大学东语学院肖平教授校阅。[桂绍隆(1944-),京都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广岛大学名誉教授,日本佛教传道协会理事长。研究领域:佛教认识论,佛教逻辑学。]
第四章《欧洲和俄罗斯的因明研究》由娜塔利娅.卡奈娃(Nataliya Kana)教授撰
写,上海大学哲学系沈海燕教授编译。其中第十节由乌力吉教授撰写。[娜塔莉亚·卡奈娃(1953-),女,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印度哲学博士,现为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人文学部哲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印度哲学与逻辑。]
第五章 《美国的因明研究》由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人文学部哲学院教授娜
塔利娅·卡奈娃(Nataliya Kanaeva)教授撰写,上海大学社科学部哲学系沈海燕教授与江苏盐城师范学院巫胜禹博士译,沈海燕教授校订。
第六章 《蒙古国的因明研究》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乌力吉教授(蒙古族)撰写。
附录:《中国学者的因明论文目录》(1949.10-2017. 6)由姚南强教授编写,其中包括了陈立健副研究员收录的部分藏传因明论文目录。
沈剑英,字涵之,现为华东师范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
会顾问。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著有《因
明学研究》《佛家逻辑》《敦煌藏经之净眼法师因明
论疏写卷》(线装书,一帙两册)、《因明正理门论译
解》《敦煌因明文献研究》《佛家逻辑丛论》《佛教
逻辑研究》,主编《逻辑学》《中国佛教逻辑史》
《民国因明文献研究丛刊》(总24辑)等,合著有
《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家》《中国逻辑思想史》《中国
逻辑史》(唐明卷)、《玄奘研究》等,在海内外
发表论文逾百篇。
上册
序言
前言
引论 佛教逻辑的渊源、沿革与东渐 27
第一章 古印度佛教逻辑的历史 27
第一节 古印度早期的两部逻辑文献 27
第二节 从足目至世亲 28
第三节 陈那与商羯罗主 29
第四节 法称及其后学 30
第二章 佛教逻辑传入中国的三个时期 31
第一节 古因明的传入 31
第二节 新因明的传入 32
第三节 藏传因明的崛起
第三章 因明由中国传入新罗(古朝鲜)和日本
第一节新罗(古朝鲜)的法相宗与因明研究 37
第二节 日本古代的因明研究 38
一、接受期 39
二、探索期 39
三、成熟期 41
第一编 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因明学研究 47
第一章 汉传因明之回归与初习 47
第一节 日僧显常、慈周寄赠佛典的尝试 47
第二节 杨文会刊行因明典籍 48
一、杨文会对佛学之弘扬 49
二、南条文雄赠书始末 51
三、杨文会对复兴汉传因明之贡献 54
第三节 晚清名士对因明学之重视与提倡 58
一、宋恕与因明学研究 58
二、夏曾佑、蒋智由对因明学之重视 63
三、梁启超之比较研究 66
四、章太炎与因明学研究 69
第四节 胡茂如译大西祝《论理学》 74
一、大西祝及胡茂如之生平 74
二、《论理学》有关因明学的主要内容 74
三、大西祝由同品除宗而引发的一系列误解 77
四、余论 81
第二章 因明学研究之肇始(民国初期) 82
第一节 樊柄清及其《明因明》 82
一、生平及其学术 82
二、《明因明》对因明学研究的普及作用 82
第二节 谢无量及其《佛学大纲》 85
一、生平及其学说 85
二、因明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不足 85
第三节 梁漱溟及其《印度哲学概论》 87
一、生平与学术 87
二、《印度哲学概论》中的因明学说 87
三、《唯识述义》对现量、比量之研究 89
第四节 吕澂与梁漱溟关于现量、比量之论诤 90
一、吕澂对梁漱溟之批评 91
二、梁漱溟之自我辩护 91
第五节 《新潮》有关因明之论诤 92
一、陈嘉霭及其《因明浅说》 92
二、梁漱溟与陈嘉蔼之答诤 94
三、冯友兰与陈嘉蔼之答诤 96
四、梁漱溟与傅斯年之答诤 97
五、因明答诤的余波 98
六、因明论诤的意义 99
第三章 因明学研究之活跃期(二十年代) 100
第一节 支那内学院之研究 100
一、欧阳竟无与因明学研究 101
二、吕澂与章太炎关于现量、比量之论诤 116
三、支那内学院之藏学与因明学研究 120
四、梵藏之学的先驱黄树因 129
五、吕澂之藏、梵、汉对勘研究 138
六、吕澂之因明教学与《因明纲要》 140
七、吕澂对《因明入正理论》的研究 146
八、《藏要》之编刊与《因明正理门论本证文》 155
第二节 武昌佛学院之研究 159
一、太虚法师与因明学研究 160
二、史一如及其《因明入正理论讲义》 168
三、唐大圆与因明学研究 172
四、会觉法师对四相违的研究 176
第三节 有关真性有为空之论诤(关于因明作法的论诤) 177
一、因明作法论诤之经过 177
二、有关清辨真性有为空比量的后续研究 180
三、聂耦耕传略 184
第四节 北京大学之教学与研究 187
一、熊十力及其《因明大疏删注》 188
二、熊十力与刘衡如之论诤 195
三、周叔迦对熊十力的批评 199
第五节 其他学者的研究 201
一、张元钰《因明入正理论讲义》 201
二、杜万空之《最新东方论理学》 204
三、梅光熹及其《因明入正理论疏节录集注》 207
四、栾调甫之研究 210
五、陈望道及其《因明学》 214
第四章 因明学研究的沉淀期(三十年代) 217
第一节 闽南佛学院之教学与研究 217
一、虞愚及其因明学研究 217
二、常惺及其《因明入正理论要解》 224
三、仁林及其《因明大意》 226
第二节 密林及其《因明入正理论易解》 227
第三节 邱檗及其因明学研究 228
一、生平事迹略考 228
二、著述及学术考略 236
三、《因明正理门论斠疏》与《集量论释略抄注》 243
第四节 周叔迦及其《因明新例》 247
一、生平及学术 247
二、《因明学表解》与《因明入正理论释》 248
三、《因明新例》 249
第五节 覃寿公及其因明学研究 251
一、生平及学术思想 251
二、《哲学新因明论》之著述缘起 253
三、《哲学新因明论》之特色 255
第六节 韩清净及其《因明入正理论释》 259
第七节 王季同及其因明学研究 260
一、生平及学术 260
二、《因明入正理论摸象》之著述 260
三、因明学与逻辑学之比较 262
第八节 熊绍堃及其因明学研究 264
一、生平及学术 264
二、《因明之研究》 266
三、《墨辩之研究用因明理法以组墨辩之一种尝试》 268
第九节 妙阔及其因明学研究 270
一、入陕弘法,主持兴教寺 270
二、复兴慈恩宗,讲授唯识学与因明学 272
三、《因明入正理论疏钞》 274
第十节 许地山及其因明学研究 276
一、《陈那以前中观派和瑜伽派之因明》之发表 276
二、若干不足之处 278
第十一节 陈大齐及其《因明大疏蠡测》 279
一、著述之缘起 280
二、内容概述 281
三、主要特色 286
四、研究之局限 288
五、除宗有法说及其谬误 289
第十二节 龚家骅及其《逻辑与因明》 296
第十三节 林彦明对喻支之研究 299
一、喻体为特称命题说 299
二、日华佛教研究会之发起组织 301
三、《因明论式之批判》 302
第十四节 金克木译《佛教逻辑序》及悲华《因明入正理论约旨》 305
一、金克木译《佛教逻辑序》 305
二、悲华居士与《因明入正理论约旨》 306
第五章 因明学研究之停滞期(四十年代) 306
第一节 芝峰及其《因明入正理论讲座》 306
第二节 慧三及其《因明浅解》 308
第三节 王恩洋及其因明学研究 309
一、生平及学术 309
二、《因明入正理论释》 310
三、《杂集论论轨抉择疏》 314
四、《名学逻辑与因明》 315
第四节 各类逻辑学著作中的因明学 315
一、张子和及其《新论理学》 316
二、张延健《论理学》 316
三、高佣《名理通论》 317
四、王章焕《论理学大全》 318
五、张希之《论理学纲要》 318
六、林仲达及其论理学著作 319
下册
第二编 建国以后的因明重兴 321
第一章 概说 321
第一节 历史的检索 321
一、《因明论文集》出版 321
二、中国首次因明学术讨论会 322
三、中国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中国第二届因明学术研讨会) 322
四、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 323
五、中国第三届因明学术研讨会 323
六、中国第四届因明学术研讨会 323
七、中国第五届因明学术研讨会 323
八、中国第六届因明学术研讨会 324
九、中国第七届因明学术研讨会.................................... .324
十、中国第八届因明学术研讨会........................................324
十一、中国第九届因明学术研讨会......................................324
十二、中国第十届因明学术研讨会 325
十三、中国第十一届因明学术研讨会 325
十四、中国第十二届因明学术研讨会 325
十五、第二届国际因明研讨会暨中国十三届因明学术研讨会.......
十六、中囯第十四届因明学术研讨会......
十七、名辩与因明前沿问题研讨会.....
十八、中国第十五届因明学术研讨会....
第二节 汉传因明的教学和培训 328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因明教学 329
二、佛学院的因明教学 331
三、因明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培训班 332
四、汉传因明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人才仍有断层的危险 333
第三节 国家和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的因明研究项目 333
第二章 因明研究的重兴 335
第一节 前三十年的因明研究 335
一、吕澂 335
二、虞愚 337
三、王恩洋 341
四、其他学者 342
第二节 重兴时期因明研究概说 343
一、因明的比较逻辑研究 344
二、因明史的研究 344
三、对印度因明的研究 345
四、对汉传因明经典的研究 349
五、对日本汉传因明著述的译介 351
六、对因明经典和著疏的挖掘 351
七、因明义理的深入探讨 351
八、因明知识论的研究 352
九、因明辩学的研究 352
十、因明过失论的研究 353
十一、因明的其他比较研究 353
第三章 近四十年的因明学者和著述 (上) 354
第一节 黄石村 354
一、因明是不是佛教论理学 355
二、全分、一分为量说 355
三、关于三支式与三段论的比较 355
第二节 韩镜清 356
第三节 巫白慧 357
一、《印度哲学》 357
二、译[意大利]杜芝的《初期佛教逻辑及其有关文献》 358
三、《国外因明学研究》 358
四、《〈梨俱吠陀〉神曲选》 358
五、《梵本〈因明入正理论〉因三相的梵语原文和玄奘的汉译》 358
第四节 沈剑英 358
一、《因明学研究》 358
二、《佛家逻辑》 359
三、《中国佛教逻辑史》 359
四、《遮罗迦本集》的逻辑学说 360
五、《敦煌因明文献研究》 360
六、《佛家逻辑丛论》 360
七、《佛教逻辑研究》 361
八 、沈剑英领衔主编《民国因明研究文献丛刊》
第五节 刘培育 364
一、《因明论文集》 364
二、《因明新探》 364
三、《因明研究》
第六节 孙中原 365
一、[日本]末木刚博等著《现代逻辑学问题》 365
二、[日本]末木刚博著《东方合理思想》 365
三、[日本]末木刚博著《因明的谬误论》 366
四、《日本学者末木刚博对因明的比较研究》 366
五、《中国逻辑研究》 366
第七节 韩廷杰 367
第八节 周文英 368
第九节 杨百顺 369
第十节 周云之 370
第四章 近四十年的因明学者和著述 (下) 370
第一节 巫寿康 370
一、论《理门论》体系内的矛盾及解决办法 370
二、关于陈那三支式的本质 373
第二节 郑伟宏 375
一、《佛家逻辑通论》 375
二、《因明大疏校释、今译、研究》 375
第三节 张忠义 378
一、《因明蠡测》 379
二、《汉传因明史论》 380
三、《三支三物与证成》 380
四、《因明新论》 381
第四节 姚南强 381
一、《因明学说史纲要》 381
二、《因明论稿》 382
三、《因明辞典》 382
四、《因明新说》 383
五、《汉传因明知识论要义》
六、对法称因明的探讨
第五节 刚晓 386
一、《汉传因明二论》 387
二、《佛教因明论》 387
三、《因明学习指导》 387
四、《<释量论>讲记1》 387
五、《<解能量论>法云释》 387
六、《正理滴点论解》 387
七、《正理经解说》 388
八、《<回诤论>讲记》 388
九、《<集量论>解说》 388
十、《<定量论>释义》 388
第六节 顺真 388
一、翻译(日)武邑尚邦《佛教逻辑学之研究》 388
二、《释量论成量品略解浅疏》 389
三、《释量论自义比量品略解浅疏》 389
第七节 宋立道 390
一、翻译(俄)舍尔巴茨基著《佛教逻辑》 390
二、翻译(英)凯思《印度和锡兰的佛教哲学》 391
三、翻译(英)凯思著:《印度逻辑和原子论》 391
四、《因明入正理论译释》 392
五、《因明的认识论基础》 392
第八节 姚卫群 397
一、《印度哲学》 397
二、《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398
第九节 肖平 398
一、翻译(日)武邑尚邦《因明学的起源与发展》 399
二、翻译(日)桂绍隆的《印度人的逻辑学》 399
第十节 梅德愚..........
第五章 台湾地区的汉传因明研究 402
第一节 陈大齐后期在台湾的因明著作 403
一、《印度理则学(因明)》 403
二、《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 405
第二节 水月法师的因明研究 406
一、《因明文集》 407
二、《明灯抄》会本 408
三、《因明新引》 409
第三节 林镇国的因明研究 409
一、对陈那《集量论》的髙度评价 410
二、林镇国的佛学研究方法学 411
第四节 台湾其他汉传因明学者和著述 412
一、慈航法师 412
二、李世杰 412
三、法峰 412
四、其他的因明论文集 412
第六章 香港地区的因明研究 413
第一节 罗时宪 414
第二节 李润生 414
一、《正理滴论解义》 414
二、《<因明入正理论>导读》 414
第三节 霍韬晦 415
第四节 吴 汝均 415
一、《佛教的知识论》 415
二、《早期印度佛教的知识论》 416
三、其他有关因明的著作
第五节 悟谦法师 416
第七章 重兴时期的因明论诤 417
第一节 关于因三相问题的探讨 417
一、关于因三相的含义 417
二、因三相在因明规则中的地位 418
三、因三相和言三支的对应关系 419
第二节 关于除宗有法问题的探讨 419
一、关于除宗有法及三支式的逻辑本质 419
二、由除宗有法而引生的对百年因明研究的评价 429
第三节 关于因明性质和论式的探讨 431
一、因明是否为逻辑 431
二、因明是否就是佛教逻辑 432
三、陈那三支式与三段论的比较 433
第四节 其他问题的探讨 434
一、量论还是因明 434
二、关于玄奘的真唯识量 435
三、关于法称对陈那因明的改革 436
第八章 新世纪中国因明研究展望 438
附录:重印和出版的汉传因明典藉
第三编 近、现代藏传因明及其在蒙古地区的传承和研究...................... 442
第一章 藏传因明的发源和早期研习 442
第一节 藏传因明的发源地桑朴寺 442
第二节 小俄译师俄·罗丹喜饶广兴因明 445
第三节 恰巴·却吉桑格开创藏传因明的论辩模式 446
第二章 宗喀巴师徒及格鲁派的因明研习 448
第一节 藏传因明辩经之父宗喀巴大师 448
第二节 佛教寺院的因明研习 449
一、甘丹寺的因明研习 449
二、色拉寺的因明研习 451
三、哲蚌寺的因明研习 452
四、扎什伦布寺的因明研习 452
五、萨迦寺的因明研习 453
六、夏琼寺的因明研习 454
七、塔尔寺的因明研习 455
八、隆务寺的因明研习 457
九、拉卜楞寺的因明研习 458
第三章 近代藏传因明的主要学者.......
第一节 工珠·元旦嘉措
第二节 普觉强巴嘉措
第三节 格西华锐·罗桑饶布萨
第四节班智达格登·洛桑拜旦
第五节 吉美丹曲嘉措
第四章 现代藏传因明研究概述 461
第一节 现代藏传因明学发展综述 462
第二节 藏传寺院的因明教学和改革及其社会影响 468
一、寺院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十世班禅因明学院的学制改革....
三、寺院扎仓辩经式教学活动的社会实践和影响....
第三节 藏传因明现代教学 472
一、中央民族大学的因明教学 472
二、西南民族大学的因明教学 472
三、西藏大学的因明教学 473
四、西北民族大学的因明教学 474
五、青海民族大学的因明教学 478
第五章 现代藏传因明的学者和著述 478
第一节 法尊 478
第二节 王森 478
第三节 毛尔盖·桑木旦 478
第四节 黄明信
第五节 波米·强巴洛卓 479
第六节 杨化群....
第七节 格西·益希旺秋…………………………………………………………………
第八节 多识仁波切…………………………………………………………………………
第九节 剧宗林...
第十节 祁顺来...
第十一节 阿旺丹增...
第十二节 万果...
第十三节 郑堆...
第十四节 噶尔哇·阿旺桑波...
第六章 台湾地区的藏传因明研究 497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传播 498
一、中华佛学研究所西藏佛学组 498
二、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 499
第二节 藏传因明的传入和发展 500
一、介绍时期(1957-1980) 500
二、推广与建立群众基础(1980-1997) 507
三、藏传佛教僧侣与团体的推广(1997-) 511
第七章 藏传因明在蒙古地区的传承和研究 515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传承与佛经的翻译 515
一、藏传佛教的传入 515
二、佛经的翻译 516
三、蒙古文大藏经 517
四、蒙古文大藏经的基本结构 519
第二节 蒙古学者对因明的研究 521
第三节 蒙古因明学家阿旺丹德尔概述 526
一、阿旺丹德尔的生平 526
二、阿旺丹德尔的著作 527
三、阿旺丹德尔因明思想研究概述 530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来藏传因明在蒙古地区的研究 536
第一节 蒙古因明的国内研究现状 536
一、从事蒙古因明研究的学者们所属单位或机构 536
二、蒙古因明研究的前期成果 536
三、对蒙古因明学具有历史性贡献的学者洛桑初辰 539
四、历史上曾设有因明教学及授予相关学位的学问寺.....................540
五、内蒙古地区开设因明课程的佛学院、高校 544
六、设立硕士、博士学位点的佛学院、高校 544
七、以蒙古因明为研究方向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员 544
八、完成和进行的课题情况 544
九、学术年会情况 545
第二节 藏传因明与蒙古化因明的异同以及蒙古学问寺的辩经原理 545
一、因明蒙古化 546
二、藏传佛教与蒙古佛教辩经形式的异同 555
三、蒙古学问寺的辩经原理 558
附录一: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因明学教学大纲(翻译自藏文稿)
附录二:译成藏文的古印度因明著作目录 566
附录三:历代藏族学者的因明著作目录 569
附录四:在西藏发现的贝叶经梵文因明原典....
第四编 近现代国外的因明研究 582
第一章 印度近现代的因明研究 582
引言 582
第一节 威提布萨那 (Vidyabhushana) 583
第二节 伽特吉(S. C. Chatterjee) 584
第三节 罗睺罗 (Rahul Sankrityayana) 585
第四节 穆克纪(Satkari Mookerjee) 586
第五节 夏斯特利 (D. N. Shastri) 587
第六节 潘迪(R. C. Pandey) 588
第七节 巴林戈 (S. S. Barlingay) 589
第八节 巴特(S. R. Bhatt)和梅赫罗特拉(Anu Mehrotra) 590
第九节 普拉萨德 ( Rajendra Prasad) 593
第十节 特里帕提(C. L. Tripathy) 594
第十一节 巴拉德瓦伽(V. K. Bharadwaja) 595
第十二节 谷克乐(Pradeep Gokhle) 596
第十三节 普拉萨德(H. S. Prasad) 598
第十四节 秦乔芮(Mangala R. Chinchore) 599
第十五节 马提拉(Bimal Krishna Matilal) 600
第二章 日本近现代的因明研究(上)明治时期的因明研究 604
第一节 总体的倾向 605
第二节 日本的近代化与因明的应用研究 607
一、议论世界中因明的应用 607
二、作为普通学的因明 608
三、与西洋论理学的比较与希腊论理学的优劣及起源的论争 609
第三节 云英晃耀的因明学 612
一、云英晃耀的生涯 612
二、以言论为目的的因明 615
三、因明的优益性及新新因明 617
第四节 以新论理学为目标--大西祝《论理学》 618
一、大西祝的生涯与《论理学》 618
二、因明的演绎法式的理解 620
三、欠缺认识论的因明 620
第五节 作为普通学的因明―村上专精《活用讲述因明学全书》 621
一、村上专精的生涯及其因明学的地位 621
二、对因明起源的探究 623
三、与西洋论理学的比较 624
四、有关思想与真理 625
第六节 从传统的因明学脱离今福的印度论理学史 625
第三章 日本近现代的因明研究(下)明治之后的因明研究 627
第一节 汉译所传因明论著的近代研究 628
一、《方便心论》 628
二、《如实论·反质难品》 629
三、陈那(Dignāga)造《因明正理门论》(Nyāyamukha) 629
四、商羯罗主(?a?karasvāmin)造《因明入正理论》(Nyāyaprave?a) 630
五、有关因明的其他论著 630
第二节 基于梵语原典、藏译的因明论著研究 631
一、世亲(Vasubandhu)的逻辑学著作《论轨》《论式》《论心》 632
二、陈那(Dignāga)的逻辑学著作 632
三、法称(Dharmakīrti)的逻辑学著书 635
四、法称以后的佛教逻辑学者 646
第三节 藏传佛教因明研究 655
第四节 汉传佛教因明研究 657
第五节 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 659
第四章 欧洲和俄罗斯的因明研究 661
引言 661
第一节 英国的研究 663
一、凯斯(Arthur Berriedale Keith) 663
二、兰德尔(Herbert Niel Randle) 664
三、昆斯特(Arnold Kunst) 665
四、马蒂拉(Bimal Krishna Matilal) 665
五、嘎内日(Jonardon Ganeri) 667
第二节 意大利的研究 668
杜耆(Tucci) 668
第三节 法国和比利时的研究 670
一、莱维(Sylvan Lи?vi)、普桑(Louis De la Vallи?e Poussin)、拉莫特 (И?tienne Paul Marie Lamotte) 670
二、德米伟(Paul Demiи?ville) 671
三、鲁格(David Seyford Ruegg) 671
第四节 德国的研究 672
一、瓦乐瑟(Max Gebhard Lebrecht Walleser) 672
二、斯密陶森(Lambert Schmithausen) 672
三、维特(Tilman VETTER) 672
四、凯尔纳(Birgit Kellner) 673
第五节 瑞典和丹麦的研究 674
欧克(Klaus Oetke) 674
第六节 奥地利的研究 676
一、弗劳瓦尔纳(Erich Frauwallner) 676
二、斯坦因凯勒(Steinkellner) 677
三、克拉瑟(Krasser) 678
第七节 荷兰的研究 679
一、斯达尔(Fritz Staal) 679
二、博朗侯斯特(Johannes Bronckhorst) 680
第八节 瑞士的研究 680
铁乐曼(Tom Thielemans) 680
第九节 俄罗斯的研究 681
一、舍尔巴茨基(Stcherbatsky) 681
二、罗森堡(O.O.Rosenberg)和欧本米勒(E.E. Obermiller) 683
三、帕里波克(Andrey Vsevolodovich Paribok) 683
四、巴扎罗夫(Andrei Alexandrovich Bazarov) 684
五、安德洛索夫(Valery Pavlovich Androsov) 686
六、扎博洛尼(Elina Leonidovna Zabolotnych)和卡奈娃(Nataliya A. Kanaeva) 686
七、里森克(Victoria Georgievna Lysenko) 687
第十节 俄罗斯的藏传及蒙传因明研究 688
第五章 美国的因明研究 690
引言 690
第一节 美国因明学研究的文化背景简介 691
一、美国大学开放的佛教研究课程 691
二、美国开始佛教研究的缘由 692
三、威斯康辛大学的作用 692
四、夏威夷大学的比较哲学中心 692
五、美国的两个具有影响力的学会 693
第二节 因明学研究者讨论什么问题 693
一、美国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694
二、《印度哲学百科全书》中的因明学 694
三、波特和齐思贻用西方数理逻辑解释印度逻辑及佛教因明 695
四、对陈那的研究 695
五、卡鲁帕哈那(David Jinadasa Kalupahana)的因明研究成果 699
六、有关诠释方法以及龙树理念的解释 700
七、威曼(Alex Wayman)的佛教逻辑研究成果 701
八、亨廷顿(Huntington)对龙树及中观派的研究 702
九、布鲁门沙(James Blumenthal)对中观派的研究 703
十、德雷福斯(G. Dreyfus)对法称的研究 705
十一、邓恩(John Dowling Dunne)对法称的研究 705
第三节 藏传佛教的量论研究 706
结论 712
第六章 近现代蒙古国的因明研究 712
第一节 蒙古佛教哲学家的思想研究成果 713
一、《蒙古哲学史的某些问题》 713
二、《蒙古智者们的哲学作品选集》 713
三、《蒙古佛教文学》............................................... 714
四、《天高任鸟飞》 .............................................. 715
五、《蒙古智者名录》.......................................... 715
第二节 蒙古国各佛教寺院的因明学习 716
一、创立宗教大学及经院扎仓等 716
二、哲学扎仓学校的三个学习阶段 716
三、大库伦的蒙古佛教寺院教育 717
第三节 蒙古智者却吉兀色 718
第四节 库伦的俱舍论哲学 718
第五节 因明五部大论的研究 719
一、中观论的研究 719
二、对《丹珠尔》中有关佛教逻辑学典籍的研究 720
第六节 佛教逻辑史的主要研究方法论 721
附录:《中国学者的因明论文目录》(1949.10-2017. 6)
参考文献 722
一、中文 722
二、藏文 723
三、蒙古文 724
四、英文 725
五、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