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数字产品,包括各种新闻、自媒体、视频、购物等应用和软件。这些数字产品是怎么设计出来的?是怎样的设计原理让它们简便易用,甚至让人上瘾?设计人员在确定某个产品功能的方案时,背后的依据是什么?这些依据真的可靠吗?如何设计更好的产品,让我们身处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能拥有更丰富而从容不迫的生活?
本书旨在从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出发,回答以上问题。根据人的认知特点,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反思,以此为框架,本书搭建起心理学理论和数字产品设计实践之间的桥梁,帮助设计工作者更深刻地理解设计中与人有关的部分,让产品更好地:
★传递信息
★引导行动
★辅助决策
★营造关系
此外,本书也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从书中,你能了解到认知心理学知识如何在我们每天使用的数字产品背后得到实际应用,这或许能帮助你走近认知心理学这个显得很高深的领域。
★产品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设计的第一步是理解人。掌握一点心理学,能给你做出好设计的底气。
★视觉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运营、用户研究、营销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底层逻辑。
★四色全彩印刷,200余张插图,图文并茂,让心理学知识生动可感。
★安人心智董事长阳志平、《写给设计师的技术书》作者薛志荣、小红书用研负责人阿卡、Beforweb作者C7210、资深产品负责人吴宁联袂推荐 。
推荐序
相较于国外,国内关于利用人因学(human factors)原理提升用户体验的专业书少之又少,我很高兴我的好朋友林婕能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多年来宝贵的从业经验沉淀为一本该类型的专业书。林婕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用户体验和产品设计领域拥有十多年从业经验,先后服务过腾讯、网易旗下多款用户过亿的产品,也有在心理学领域创业和做管理工作的经历,从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可以看出她对用户体验、人因学的认知和理解之深刻。如果你是一位设计师,或者有意了解如何通过人因学提升用户体验,那么这本书一定是你的不二选择。
作为一名设计师,如果要创造出一系列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体验,仅仅掌握业务逻辑和设计规范是不够的,因为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不仅仅涉及对图形进行排列,更需要设计师对用户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深入了解,而这些知识都和人因学强相关。那么什么是人因学?人因学是一门以心理学、生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致力于研究人-机-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得产品的设计符合人的特点和需求,从而使人能高效、舒适地从事各种活动。
设计工作中哪些方面和人因学有关?它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有哪些?我尝试通过举例说明:通过了解色彩心理学,设计师可以利用颜色来影响用户的情绪,如让用户感到安全、舒适或兴奋,从而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好的体验;通过了解人们的视觉追踪和注意力分配,设计师在产品设计时可以制订更有效的信息展示方案,帮助用户快速定位和了解重要信息;通过了解认知负荷理论,设计师可以避免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面对过多的信息和选择,这有助于减轻用户的认知负担,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使用产品。
除此之外,设计师还可以利用人因学原理来设计符合用户习惯和需求的交互方式,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不会感到困惑或者不熟悉。例如,通过研究目标用户群体的需求和行为习惯,设计师可以提出合适的用户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方案,使用户能够轻松使用产品,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学习或训练。另外,人因学还可以帮助设计师判断产品的设计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人因学的实验方法和工具,设计师可以对产品的设计进行用户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产品的设计进行完善。这不仅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用性,而且能够使用户的满意度zui大化。
总而言之,通过深入了解人因学,设计师可以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更多的人性化元素,从而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本书全面概述了理解人因学在设计领域的重要性,同时提供了设计师如何将各种底层逻辑和原理应用到他们的工作中的实用见解和示例, 各位设计师读者可以在工作中结合这些知识设计出不仅美观而且实用的产品。
我相信《深入人心:数字产品设计的底层逻辑》这本书一定能帮助更多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人因学的重要性,并将其原理应用到设计工作中。
薛志荣
著有《写给设计师的技术书》《前瞻交互》《AI改变设计》
2023年2月13日
林婕
昵称 00,热爱科技和创作。拥有 13 年互联网产品设计经验,曾参与过多个用户过亿的产品设计。前微信、网易产品设计师,前心理学内容和服务平台创业者,财新专栏作家。公众号设计极客 00作者,TopHCI和图零学院社群负责人。
开智文库简介
依托开智学堂(OpenMindClub)师生资源,开智文库专注于出版新职业与新逻辑等丛书。目前,已先后出版原创著作数十本。其中,《生于一九八四》《追时间的人》荣登豆瓣年度好书榜。
推荐序
第1章 数字时代的古典人心/1
1.1 你好,数字生活/2
1.2 产品设计的变与不变/4
1.3 好设计的秘密钥匙/7
1.4 产品设计与三重心智/13
第2章 传递信息/17
2.1 人们总是视而不见/18
2.1.1 看,但没看见?/18
2.1.2 阅读,还是扫视/25
2.1.3 视力不佳,还是注意力稀缺/29
2.2 眨眼之间的视觉加工/33
2.2.1 视觉聚光灯/33
2.2.2 视觉搜索/37
2.2.3 所见即所得,还是先入为主/42
2.3 视觉的偏好/49
2.3.1 视觉讨厌杂乱/49
2.3.2 视觉依赖结构/53
2.3.3 视觉喜欢平衡/62
2.3.4 视觉寻找新异/65
2.4 数字界面的视觉语言/67
2.4.1 视觉通道/67
2.4.2 颜色/70
2.4.3 界面的词汇和语法/79
2.4.4 结构/85
2.4.5 隐喻/89
2.4.6 美感/95
第3章 引导行动/103
3.1 大脑都是吝啬鬼/104
3.1.1 Human牌电脑/104
3.1.2 有限的内存:工作记忆/109
3.1.3 会出错的硬盘:长时记忆/116
3.1.4 别让我思考/121
3.2 减少认知负荷/124
3.2.1 识别,还是回忆/124
3.2.2 选项越多越纠结/130
3.2.3 别让我运动/133
3.2.4 认知卸载/141
3.2.5 重复与成瘾/147
3.3 准备行动脚本/151
3.3.1 人机交互的时间尺度/151
3.3.2 行动的七个阶段/154
3.3.3 拆解行动/157
3.4 行动与反馈/164
3.4.1 心理模型/164
3.4.2 对话形式与反馈/169
3.4.3 视觉反馈:动画/175
3.5 信息在哪儿?我在哪/182
3.5.1 信息搜寻/182
3.5.2 虚拟空间导航/188
第4章 辅助决策/199
4.1 理解决策/200
4.1.1 我们真的理性吗/200
4.1.2 认知偏差/203
4.1.3 大脑计较得失/207
4.2 回到设计的原点/214
4.2.1 为什么而设计/214
4.2.2 目标、动机与期望/216
4.2.3 故事与场景/220
4.3 为改善决策而设计/225
4.3.1 决策目标/225
4.3.2 脚手架/229
4.3.3 自动化/239
4.3.4 评估决策/241
4.3.5 容错/244
4.4 为改变行为而设计/249
4.4.1 行为设计/249
4.4.2 反思上瘾模型/251
4.4.3 如何促成行动/254
4.5 为新手、中间用户和专家设计/261
4.5.1 新手和专家有什么不同/261
4.5.2 为新手设计/265
4.5.3 为专家设计/269
4.5.4 帮助中间用户学习/272
第5章 营造关系/279
5.1 营造产品与用户的关系/280
5.1.1 产品如人/280
5.1.2 数字产品的礼仪/284
5.1.3 积累信任/287
5.1.4 激发积极情绪/292
5.1.5 改善关系的关键时刻/296
5.2 营造用户之间的关系/304
5.2.1 可能自我与印象管理/304
5.2.2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308
5.2.3 比较与竞争/314
5.2.4 分享与互惠/317
致谢/324
参考文献/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