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个人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多年来深耕戏剧演出市场管理与研究的论文共四篇,这四篇专业论文聚焦长三角话剧艺术产业发展的困境、儿童剧演出市场现状、沉浸式戏剧发展路径等问题,对上海近十年话剧市场作了回顾与总结。如《上海儿童剧演出市场现况调查》独辟蹊径,以票房数据展开分析;《沉浸式戏剧发展路径研究》,详细掌握相关资料,在调查基础上开展案例研究;《上海近十年话剧发展回望》是宏观综述性专题报告,收录于《上海艺术发展报告》。本书对于戏剧产业相关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据与乐趣
2003那一年的初秋,我是看着丹妮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进上海戏剧学院的校门前来报到的。她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打量着美丽而精致的校园,开心地笑着,于是我把这个清秀、大方的安徽女孩记在了心里。后来,丹妮在戏文系本科毕业后成了我的研究生,她说不上刻苦用功,全凭着自己的聪慧过关斩将,最后以优秀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她留在了上海,成家立业,在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前身叫上海艺术研究所)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我们见面大多是在剧院里,她总是快快乐乐的,一如初次踏入上戏校门时一样的开心,笑得没心没肺似的,感觉她从来不曾有过什么压力。
当我收到丹妮寄来的这份书稿时,我突然意识到她对于戏剧这份事业的热爱一直是质朴如初,这个明明是典型的南方姑娘却喜欢滑雪的丹妮,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潜心搞科研了。书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话剧艺术产业化:现况、困境与对策调查以长三角洲地区为例》,这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2019年已经结项;下篇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上海儿童剧演出市场现况调查、沉浸式戏剧发展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上海近十年话剧发展回望。它们每一章节都是丹妮这些年来对话剧演 出市场的关注与思考,其目光所及不仅仅是上海,还有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从她深入细致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上海话剧、儿童剧创作与观众审美心理的走向。这个偏文科的丹妮竟然把调查得来的数据制作成一个又一个的图表,简洁明了又清晰易懂,就像是在梳理文脉,她把上海及周边长三角洲地区近些年来的话剧演出市场进行了梳理与过滤,可以说这是对上海话剧发展史的最新补充。
我发现这些客观的数据一经丹妮之手,似乎变得有了温度起来,在不同色彩的渲染下,如同一件件工艺品或一幅幅画那样供人欣赏、辨析。这个学习戏剧艺术的女生几乎有着健全的理工男的理性思维,把长三角地区话剧艺术产业化的现状、困境与对策等问题,能用如此冷静、客观的视角加以分析与归纳,甚至带有点逻辑实证的意味,以至于让我对这种科学的研究范式一时有点不太适应,因为戏剧艺术方面的学术论文或研究专著相对来说文字表达是较为感性的、形象的,哪怕是调研报告。我很欣喜地看到丹妮身上具有一种戏剧实感的视野,来冷静地辨析、观照长三角地区的话剧演出市场,特别是上海的演出市场。可贵的是,丹妮在她的调研报告里,面对存在的现状与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优秀的儿童青少年戏剧,是提升中小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美育人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上海儿童剧的演出状况也进入了丹妮关注与研究的视野。《上海儿童剧演出市场现状调查》是上篇课题中的有机部分,所以丹妮依旧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以数据统计进行她的科研调查报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丹妮看问题的敏锐性,她要求儿童剧工作者对业态的发展给予全方位的审视,寻找市场发展的盲区,精耕儿童剧市场,明确并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要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小观众喜闻乐见的儿童剧按年龄段进行创作。同时,她也注意到引入国外优秀的儿童剧,去打开孩子们看世界视域的重要性。她提出了文教结合,利用优质心理剧去推动校内美育、德育工作的设想亦是可行的。
从 2021年开始,发展沉浸式体验被列入了《十四五文化与旅游发展规划》,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沉浸式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态,不仅有沉浸式演绎,还有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影视、沉浸式娱乐等。事实上,当沉浸式戏剧刚在上海登场入室不久,丹妮就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表现形式之于上海话剧演剧市场具有一种潜在的冲击力,可能会动演出市场的蛋糕,因为其新颖别致的互动式、体验式演剧形式,会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若干年过去了,现在沉浸式戏剧在上海演出市场的实际情况正如丹妮所预料的那样在发展,这是她对上海沉浸式戏剧给予了关注与追踪的一种自觉。
丹妮摸排了多部沉浸式戏剧,从演出内容、演出形式、演出场馆和观演关系,并对这种拓展边界、注重观众的参与度、把游戏性渗透在演出过程中的沉浸式戏剧进行了分析研究。她专门剖析了从比利时实验剧团引进的中文版《金钱世界》在上海的主场演出情况,类似这类案例分析可以让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此外,她还关注到在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时候,上海出现了一批红色题材的沉浸式戏剧,如:在上海虹口多伦路当年鲁迅及左联五烈士生活与活动过的地方,演出了首 部沉浸式红色文化情景剧《青春为祭》,在淞沪抗战纪念馆演出的《一缕忠魂》,以及在著名的抗日战斗地标四行仓库上演《秘密》,等等,视野所及,颇为广阔。
《上海话剧十年发展回顾》,刚看到这一题目有点一惊,心想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需要多少观剧积累啊。丹妮的思考角度首先从重大题材切入,就选材方法与表达方法进行了剖析。之后,她梳理了大约从 2012年至 2021年这十年中现实题材的上海话剧演出状况,最后就经典戏剧作品的复排和跨媒介改编话剧均做了言简意赅的分析。此外,她还对一些热点现象的戏剧理论文章给予了关注,将它们纳入上海话剧现象的追踪目标之列。很佩服丹妮做了大量扎实而琐碎的梳理工作,为我们立体地勾勒出近10年上海话剧演剧现象。
上海话剧硕果累累,在全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对一个中青年戏剧研究者来说,丹妮这些年来以积极的心态和社会责任感所做出的这些课题与研究,让读者感受到本土话剧艺术的魅力。学术研究需要有充分的学术理性,也要有充沛的人文情感和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相信丹妮对待本职工作的热爱、忠诚、敏悟与韧性,将会使她在戏剧科研方面更快地成熟起来。
是为序。
刘明厚 2023年4月13日于上海
吴丹妮,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从事戏剧研究。近年来主持《话剧艺术产业化:现况、困境与对策调查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上海话剧演出场馆新建与改造的调研与思考》《2018年前三季度上海话剧演出市场数据分析报告》《打响上海文化话剧品牌对策研究》等国家级、局级课题。在《戏剧艺术》《上海艺术评论》《上海戏剧》《戏剧文学》《新戏剧》《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等多种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2008年、2018年和2021年三度获得《田汉戏剧奖(评论)》三等奖。
目录
序
002 /话剧、数据与乐趣刘明厚
上篇
002 /话剧艺术产业化:现况、困境与对策调查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下篇
112 /上海儿童剧演出市场现况调查
132 /沉浸式戏剧发展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
160 /上海近十年话剧发展回望
206 /参考文献
后记
210 /心有繁星.逐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