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套装上下册)》的叙述对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在其发展历程中的事件、成果以及其他有关历史状况组成的连续性轨迹。主要内容为五个方面:(一)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社会机制、社会条件和文化生态;( 二)文学流派的发生、发展和兴衰;(三)不同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特别是由其内在联系促成的文学总体发展趋势;(四)一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风尚,以及潜在的、预示未来发展前景的文学态势;(五)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观念。五者并重,从不同侧面呈现中国古代文学的面貌,而对作家、作品的阐释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这套系列教材的酝酿已有七个年头儿了。2002年我受命担任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分管本科教学工作。正值新世纪之初,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已是摆在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得不思考、不能不应对的当务之急。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为了适应人才观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我与时任系主任的龙泉明教授策划,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试点,从修订培养方案入手,全方位地开展本科教学改革。举措之一,就是大刀阔斧地调整课程体系,压缩通史性、概论性课程,增加原典研读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此相应,计划编写配套的教材。起初,为了加大原典阅读的力度,配合新培养方案增设的语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课程,我们首先组编了《高等学校语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教材》,2003年正式出版。与此同时,也酝酿编写一套适应新需要、具有新理念的基础课教材。从那时起便开始思考、调研、与同仁切磋。经过几年的准备,2006年开始系统谋划和全面设计,2007年正式组建了编委会,启动了编写工作。经过众多同仁的不懈努力,今天终于有了结果,令人欣慰。
这套教材是针对现行一些教材存在的问题,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而设计编写的。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强化不断探索的意识,增添勇于质疑的胆略,培育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也是我们把这套教材命名为“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的用意。全套教材共有12种,基本上涵盖了中文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
陈文新,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4年获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现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武汉大学明清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主编、《中国学术档案大系》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史》首席专家之一、《湖北省志》总纂委员会副总纂、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中国小说史和明代诗学。主编的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我国首部系统完整、涵盖古今的编年史,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湖北省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入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标志性成果和“新中国六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展”,被誉为“文学史的万里长城”。主要学术专著有“古典文学论著四种”(《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上册)》目录:
《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总序
上卷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先秦文化的演进
第二节 先秦文人身份的变化
第三节 先秦文学的嬗变
第二章 中国神话
第一节 神话思维与神话产生的时代
第二节 神话的留存状况
第三节 神话的类型
第四节 我国神话的民族品格
第五节 上古神话的演化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说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甲骨文和青铜铭文
第二节 《尚书》和《春秋》
第三节 《左传》
……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下册)》目录:
下卷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宋代社会的特点
第二节 宋代文人的特点
第三节 宋代文学的成就和特点
第二章 北宋诗
第一节 关于北宋诗的分期
第二节 宋初代表诗人王禹偁
第三节 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的诗
第四节 王安石和苏轼
第五节 江西诗派
第三章 南宋诗
第一节 南宋诗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兴四大家”
第三节 “永嘉四灵”
第四节 江湖诗派
第四章 北宋词
第一节 柳永、张先和范仲淹
第二节 晏殊和欧阳修
第三节 苏轼与词的诗化
第四节 晏几道和秦观
第五节 周邦彦和词的律化
……
第六编 辽金元文学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后记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从社会的角度定义的,即指与“自然”相对的,文明化了的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而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先秦则指从史前文明到秦统一六国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文化发生的序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巫卜文化、史官文化和士文化,其对应的历史时期分别为传说时代至周代中期偏早、西周中期到春秋末年、战国时期。
考古学所谓的旧石器时代是指距今250万年到1万年这段时期,其间在中国的土地上,除了著名的“北京人”,还有元谋人、蓝田人等。尤其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技术有明显进步,文化类型也更加多样。在华北、华南及其他地区,都存在时代相近但技术传统不同的文化类型。但总体上说来,这一时期的人类尚处于蒙昧野蛮的阶段。
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从文化分期上说,公元前10000一前7500年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稻作农业,如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水稻谷壳食物。而在华北地区的徐水南庄头遗址,则发现了粗陶制品和大量动、植物遗存,有的可能为家畜。公元前7500一前5000年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时期南方出现了较为发达的稻作农业,如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现了栽培水稻的实物。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中出现了成熟的旱地农业,如粟的栽培,还发现了简单的农业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