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报告文学集, 1946年底, 由359旅719团团长张仲瀚和政委曾涤率领的321名干部招兵大队, 来到了山东渤海地区 (现今的山东德洲和滨州地区) 组建新军。1947年2月25日, 在山东阳信县召开了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大会, 8000多名英姿飒爽的山东渤海地区青年农民组成的部队, 被命名为“渤海军区教导旅”。1947年11月, 在河北武安县, 华东军区司令员把这支部队移交给了西北野战军二纵司令员王震, 部队改编为二纵独六旅, 随后独六旅一路征战, 经历西北十大战役, 1949年2月, 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番号, 独六旅改为西野二军步兵六师, 这就是第二师渤海老兵的来历。
一生只听安排/张万平.傲雪绽放的顶冰花/李佩红兵团精神是如此缔造的/兰天智一切听从召唤/张万平…的事业高于一切/李佩红初心不改使命不怠/张靖·医者仁心细无言/李佩红一生只吹冲锋号/张万平.十八团渠的歌唱/兰天智·战地黄花分外香/张靖·
命运是苦的,生活是甜的/胡岚永远跟走/张靖…
记忆的荣光/兰天智
初心不改悬壶沐春风/李佩红·风雨兼程/张靖
测量河道与大地经纬/胡岚把心留在塔里木/兰天智…岁月悠悠寄我情/李佩红·丹心赤诚,此生无悔/胡岚历经战火初心不改/张靖…我心里,是好的地方/胡岚·兵团人的精神丰碑/兰天智风雨人生/胡岚·
用信念撑起的生命之脊/张靖·
一生只听安排
——记渤海军区教导旅老兵战书和
张万平
在地处渤海湾的河北与山东交界的德州地区,有一个唤作“宁津”的县城,这里土地肥沃、人丁兴旺,在抗战时期,是八路军开展抗日活动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历的“宁津”县几易其名,后之所以叫“宁津”,是因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这片土地寄托了太多对安宁、安定的希冀和期待,但自从鸦片战争爆发后,这里没有几天安宁、安定的日子,所以才会有大批的山东人出去闯关东,求生路。
苦难童年
1926年2月15日,正值军阀混战的时期,战书和出生在山东宁津县道口区小张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连年的战争,令人们寄予“宁津”安宁的希望破灭,人们过得苦不堪言。战书和出生后不久,母亲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了。战书和兄弟姊妹三人,上面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仅靠家里祖上留下的一亩多薄田和父亲给人磨剪子、锵菜刀挣点微薄收人,维持家庭生计,日子过得艰难。为了减轻家里负担,父亲很早把姐姐嫁给了一个闯关东的人家。
在那个战乱时期,生产力落后,一亩多薄田种植的粮食无法满足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再加上父亲磨剪子、锵菜刀挣来的一点微薄收入,使一家三口勉强度日,但一遇到灾年,一家人生活难已为继,为此,战书和的哥哥也很早离开家跟人到天津一家制造铜盆的工厂打工去了。年纪尚小的战书和只能跟随父亲四处漂泊,通过父亲给人磨剪刀挣口饭吃。饱一顿,饥一顿,是家常便饭。
苦难的日子,让父亲很快衰老下去。在战书和十三岁那年,贫病交加的父亲,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在一个冬日的晚上,父亲拉着战书和的手,万般无奈地咽下后一口气,撒手去了。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战书和安葬了父亲,又回到空空荡荡的家里。清冷的房子、孤独的战书和,此时只能听到屋外在呼啸寒风中瑟瑟颤抖的枯发出的声音,往后的日子怎么办呢?孤苦伶仃的战书和独自抹着眼泪。此时,他突然想起了父亲在世时曾告诉他,哥哥在天津一家造铜盆的厂里做工,战书和萌生了去投靠哥哥的想法。正在准备时,听到村里有人带信回来说,哥哥在天津做工因积劳成疾,得了肺病,已经吐血病死在天津了。
听到这个噩耗,战书和一时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他一趟子跑到父母的坟上哭诉了一场。哭干了眼泪后,天已经黑了,他这才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眼见的家徒四壁,自己孤苦伶仃,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在那个战争年代,走投无路的战书和活下去都很困难。天隔壁邻居来看他,告诉他,他还有一个姐姐在大连,劝他去投靠姐姐,战书和思来想去,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投奔早先嫁到大连的姐姐家。
到了姐姐家,姐姐家的日子也不宽裕。姐姐已经有两个孩子,他的到来,又给姐姐家增加了一张吃饭的嘴,对一个贫苦家庭来说,多一张嘴吃战书和渐渐长大了。不久,东北解放了,作为抗日根据地的宁津县,战书和的老家也开始减租减息,实施土地改革,每户农民家里都分到了土地。姐姐听说家乡土改了,急急忙忙赶回老家宁津县道口区小张庄,看看家乡的土改情况,准备处理一下家里的情况再回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