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青年作家姚大伟关于城市记忆的散文集。新盛街是江苏宿迁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留存着这座城市最为丰沛的文化记忆。作者以重新审视的角度, 深入街巷, 探寻生活万象, 把老街和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构成了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通过品味时事浮沉的人物及建筑, 体验老房子蕴含的文化积淀, 更系统地关注和重视城市历史文脉。作者在探索街巷历史渊源的同时, 用鲜活的细节, 把个人的命运同城市的紧密联系深刻地展示出来, 见证城市的动人讲述, 凸显时代的变迁。
刚:在远离泥土的地方,说起故乡
办公室,在二楼的位置。我们在远离泥土的地方,说起了脚底下的故乡。
水满,声歇。
落入纸杯的茶水与茶水声,终于收在了杯口。
刚说,还是为你画一张图吧。
于是一张平展展的纸上,瞬间立起一条街道:有人穿街而过,人家比肩而立。
借着一支笔、一方桌,刚叩门,登临:
这儿是宋家,这儿是朱家。宋家与朱家,一墙之隔。宿豫区经贸局的朱某,是我的同学。他是朱家的后人。
紧接着,向南边,这一小段,一个大杂院,原属于新盛居委会。后来,早早地拆掉了,无迹可寻。
这边,中间,也是个大院子。它原来是一个工厂——盛极一时的脱脂棉厂。此地人说,卫生材料厂。于当时是谁家的院子,已经不知道了。
再向南走,是一个槽坊。做醋,做酱油,抑或是做酒。不知道了。槽坊南面,这儿,是自北而来的第三个大杂院,青瓦青砖。老态虽显,但格局仍在。
再南边,是石家,卖豆汁的。石家好认,一是生意人,街上人去得勤。另外一个,是石家旁边有一条巷子,直通原拐,在岔口。
再南边,新盛居委会搬迁地。可说的不多。紧接着是徐家大院。徐家,出过裁缝。远近甚整个宿迁城,都很有名。而我家是在徐家的南院。我家也好找。后边,有一个屠狗的地方,我们当地人叫杀狗组。居委会办的企业,很小。具体点,是现在秦淮宾馆的身底。秦淮宾馆,临街而立,站在前面留出来的地面,举目南北,还是老街的走势,模样还在。
我家再南边,是肖家、蔡祠堂与李文章家。
李文章,这个人,记好。词曲小调,宿迁掌故,博闻广记,有“活词典”之名。只是脾气怪。很难见,得凑巧。前些时候,我在街里见着了,身子骨不错。只是,现在的住处忘了细问。反正,还是近在身边。但落了地的一枚针,找不见。
过了李文章家,是老新盛街东半街的尽头:沈家。
在没采访刚之前,我曾在一张上个世纪80年代的地图上,寻找到新盛街。那是两条促狭的平行线,白亮亮,清爽爽,纤细如发。
街东、街西,被简单地分割成六块块状区域:棉纺厂、人民小学、脱脂棉厂、新盛小学,以及两块毫无标识的。它们拼接,独立,紧凑排列。新盛街处在夹缝间,自北向南,像是从主街道挤出来的一溜黏合剂。
在那张地图上,我找不到熟悉的地标。地图上没有人家,没有商场。市府东路也没开辟出来。运河路两边密布的工厂丛林,更是一个陌生的区域:物资公司、煤厂、烟酒公司、宿迁酒厂、土产公司、蔬菜公司、肉联厂、汽修厂、联运公司、建筑公司、棉布厂、食品公司、综合公司、煤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