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网络新媒体传播造成符号泛滥与意义断裂的时代背景下,以西方符号学作为参照,在中西文化交相互视下,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献史料中钩沉、抽绎其中包蕴的或先民在文化实践中业已展开的符号学思想与方法,从关键概念“礼”“道”“名”“法”“易”“文”六个维度的比较阐释入手,进入先民的文化实践与理论思辨活动之中,探析中国的文化符号传统,进而从意义的生产、表达机制中探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征与传播思想。 本书对中华文化典籍中蕴藏的符号学思想进行现代解读,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同时,以中国的符号学实践及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的理论形态与独特价值来改造和丰富国际符号学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的文化符号学与传播思想史研究。
“礼乐崩坏”之前“礼乐崩坏”之前——读祝东《中国文化符号学关键词》
赵毅衡 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读祝东此书,感慨油然:感慨此书所写中华民族成长经验富厚,很是不易;更感慨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少年期”不易,或许至今未树规矩。地球生物圈能进入“人类世”(Anthropocene)并且发展到今天能对自己的历史做一个批判的回顾,这是一个奇迹中的奇迹。茫茫宇宙中有此奇迹,若不能仔细保护,妥善经营,那真是暴殄天物。而人类若不能深入地理解自己,如祝东在本书中做得那么透彻而犀利,那么文明的秩序可能真的会天下大溃,归入野蛮。
孔子因为目睹种种“礼乐崩坏”,而试图挽救世道人心,全心克己复礼(祝东指出礼仪是文化的根基“元语言”),他只是痛悟到礼乐对人类的重要性而已。先秦那一代的哲人思者,在中国上演了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超越观念觉醒的“轴心时代”。由此人类取得伟大进步: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有所觉悟。至今我们还未找到另一个星球,有生命存在的确凿证据,不用说有心智的生命,更不用说对自身的意义活动有所反思的生命。
三万至四万年前,地球上存在几个人种,智人能胜出,很多专家认为靠的是比较成熟的符号表意能力。只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痕迹太少,只有某些岩画手印。五千年前出现的文字,才让我们看到“初民”的意义活动如何创造文明的秩序,以至于人类的集群获得了组织和集合从家到国家的文明秩序的符号意义方式。
那么,孔子和先秦诸子都生存于那个伟大的时代,为什么他一再悲叹“礼乐崩坏”?他是假定有个三皇五帝的礼乐黄金时代,他有意或无意地把乌托邦理想置入前世,实际上是在警告“礼乐未立”。未立,或尚未取得彻底遵从,这是他们那一代,甚至是全世界轴心时代的思想家面临的共同境遇,是他们自觉要完成的任务,是人类进步到此阶段需要做的重要一步,即社会道德秩序按照神圣的逻辑依名而立。人类的精神性成长,少不了经过这个“而立之礼”。
......
祝东,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媒介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理论兴趣为符号学、阐释学。
绪论
第一章释礼:论中国符号学的自觉
第一节礼制论:儒家礼治思想及符号自觉
第二节礼与乐:儒家符号思想的伦理进路
第三节礼与仁:儒家秩序重构的符号逻辑
第二章原道:符号形式的哲学思辨
第一节自然论:道家自然观的符号意义
第二节道与名:道家对名礼关系的反思
第三节道统论:对权力秩序模型的建构
第三章辩名:符号学的中国话语方式
第一节正名论:儒家名教及深层意识形态
第二节名辩论:由政治到辩名析物的嬗变
第三节指物论:现象生成与符号意义实现
第四章论法:符号规则与政治秩序
第一节法与礼:社会规约的符号学机制
第二节法与道:社会秩序及其符号建构
第三节法与名:符号的规范与行为秩序
第五章诠易:意义生产与传播接受
第一节易象论:视觉思维下的言象合治观
第二节时变论:卦随时变的符号思想考释
第六章说文:中国的符号诗学议题
第一节文质论:文学的伦理符号学向度
第二节诗与志:意义表达的符号学机制
第三节寓言论:庄子表意符号编码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