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央苏区为研究中心考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艺术传播史,管窥我国士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艺术生态,审视其在闽赣边境乡土社会传播时所遭遇的万史问题,总结所形成的苏区模式及其特征与影响。作者采用艺术传播学和跨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视角,力图为红色艺术研究和苏区文艺研究开拓新的路径。
作者简介
|
王若伊
福建永定人
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
现供职于龙岩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
福建省文艺家协会理事
龙岩市文艺家协会
致力于艺术媒介与传播生态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中央苏区战斗艺术传播”初探一一传播学视域下的理论空间》(CSSCI)、《书法的新媒体传播研究》等
|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设计
章嬗变・语境探索: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的历史
节嬗变历程
一、红色艺术传播的萌发
(一)社会现实与推动力量
(二)苏区的建立与红色文艺的发展
二、诞生与雏形 (1927.10-1931.10)
(一)井冈山的早期红色艺术传播活动
(二)闽西苏区对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的重要贡献
三、发展与成熟(1931.11-1934.09)
(-)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条件的提升
(二)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的发育
四、危机与沉潜(1934.10-1937.10)
(一)红色割据处境的恶化.
(二)艺术传播的形式转变与素材积累
第二节语境分析
一、乡土语境
(-)不利因素的预设
(二)优势条件的利用
二、文艺语境
(-)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
(二)苏区内部的文艺语境
第三节道路探索
一、话语困局的突围
(一)艺术传播话语的“双重困局”
(二)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的话语突围
二、红色・艺术传播类型的变化
(一-)大众传播的特殊变型
(二)组织传播的强化发展
(三)人际传播的转化运用
三、红色艺术传播的群体构成
(一)“传播者”的特殊身份
(二)“传播跟随者”的主动参与
本章小结
……
第二章形态景观·风格:苏区红色艺术的时代表征
第三章模式·效果・评价:红色艺术传播的苏区验
结论
附录一苏区《红色中华》报发表的漫画目录
附录二图片类研究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后记
章嬗变・语境・探索:
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的历史
我国红色艺术滥舫于清术民初的艺术探索与实践。这里的艺术是指伴随着近现代社会思潮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形式,当时由一批在、苏联以及西方诸国留学游历归国的新式知识分子在国内城市区域行传播。艺术从诞生伊始便被赋予为社会推波助澜的文化使命,担负着呼吁民众觉、宜扬精神、捍卫中华主权、抵抗列强侵略、坯救民族危亡的社会责任。过国民大的探索与实践,艺术在中国大地迅速成长起来。
世纪年代后期,与“左翼”知识分子在国统行的艺术活动形成呼应关系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区域在下也开启了以宜传表步思想为主题的艺术传播历程。在这种艺术为融入乡土社会传播而做出努力的同时,乡土艺术本身也正在发生由内而外的嫂变,历着传统艺术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阶段这就是本书所关注的,发生于我国东南地域闽赣边境的中央苏区红色艺术传播生态。这一研究对象也正是该时期中国乡土社会红色艺术传播活动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