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大戏窝》《小扇坊》《月光光,夜光光》《姐屋门前一条河》《老师含英》《田螺壳》《章大胖子》《推工磨,扯工磨》《马兰开花二十一》《黄雀子飞飞》等。
《老城十二巷》是作者最新的中短篇小说集,入选湖南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相比她的上一部作品《喊魂》,《老城十二巷》更为深沉辽阔、摇曳多姿,它既扎根于宁乡本土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又凝望着一座城市的悲欢与变迁,辐射出一个时代的腔调与温度,同时,也展现了一个作家出色的文学才情与创造智慧。
咱这老城,性子轴,犯 犟,方向和地名是拧着来 的:南门实为东向,东门 实为北向,北门在西,西 门在南。靳江是条河,南 门河是条江,药王殿是座 尼姑庵。 没错!这就是当地人的 德行,拧、犟、韧,您哪 管不着。你要是揣着虚情 假意,他们眼角都不甩你 。你要敢斗狠耍横,嘿, 趴着找牙去吧,但是,你 要是慢慢走近他们,拿真 心对着他们,你会发现, 他们是最能拍着胸脯讲义 气的人,他们的心是出炉 包子,白净,温热,柔软 。 这样生机勃勃的土地是 很容易长出故事来的,还 能长得俊,长得盛,一生 讲不尽。它是一座宝矿。 当然,《老城十二巷》不 是历史小说,但它依然是 在这片土地上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完成的,小说中 的人物、场景、叙述、描 写、对话,不是我自己的 偏见,也不是一篇小说实 现完成度的道具,而是这 片土地的美丽、温暖和干 净,自然滋生出来的自如 、纯正和深远,我希望它 是自然天成的,贴地行进 的,不狡猾、不油腻。 确实是这方水土滋生了 这些文字。比如,“宁乡人 会读书”,这六个字的俗语 里就有一百个故事;比如 ,“郎在外面打山歌,姐在 房里织绫罗”,这句山歌含 着一千种意象;比如,花 鼓戏、麻山锣鼓、糖画、 石磨米粉、皮影戏、山歌 子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项都是万言史诗。 文学作品中的地名往往有 着实实在在的呼吸和脉搏 ,大到历史人文、民俗民 风,小到商号店铺、凡人 小事,都浸染着一方水土 的色彩与声音。宁乡是一 座千年古邑,有着源远流 长的传统文化、激昂奋进 的革命文化、争奇斗艳的 民族民间文化,有着纷繁 复杂的时代背景。20世纪 中晚期的宁乡还有着很重 的乡土气息,是一半城市 一半乡村的交汇,带着由 乡村过渡到城市的时代烙 印。正是这些独特的地方 气味,能让我们认识当时 的真实的宁乡,乃至认识 当时的真实的中国。倘若 这本书中的文字还算诚实 ,是因为它扎根在这片土 地上,是这片土地让故事 顺流而下。 《老城十二巷》写的多 是普通人,没有大动作, 哪怕给他们的故事耍点花 样,搞点技术和艺术的交 手,也还是寻常百姓的样 子,甚至有些文章和情节 ,我避开了戏剧化的编排 ,用散文化的结构来叙述 ,我认为这是很生活的, 像南门河水缓缓流淌的样 子,有点儿静气。不过, 它仍然是虚构的,书中有 些事件和地点超越了时空 ,人物也是杂糅的综合的 形象,不能对号入座。比 如在《大戏窝》中,主要 人物几乎都没有名字。在 广袤的光阴洪流里,在花 鼓戏悠长的发展历程中, 他们只是默默无闻的小人 物,平凡得能让人忽略他 们的名字,但他们对花鼓 戏的坚守与传承,他们台 上是条龙、台下是条汉的 人格魅力,却是无数人的 投影和写照。历史不乏壮 美凝重、荡气回肠的英雄 史诗,更多的却是小人物 赤忱、执着而近乎笨拙的 低音和鸣,我敬重他们。 《老城十二巷》除了凝望 与关注,还有想象与重构 ,是我的童话与歌唱,我 希望它有点儿天真的美。 咱这老城,永远有着野 生生、茁勃勃的力量,让 人热泪盈眶。我在写作时 反复进入那个年代,去对 视、去怀疑、去诘问、去 深思、去缀补、去重建, 没有一次不深受感动。生 活在这座城里的人们,他 们的欢悦与灿烂、挣扎与 痛楚,都透视着生活的丰 盈与缺口,震动并辐射着 这个时代。他们的善良、 勤劳、仁义、坚韧、奋进 ,他们的犟、轴,或者一 点缺憾、一点病灶,都携 带着磅礴丰沛的人性的气 息,呈现着人性的高光与 阴暗,曲折与幽深,是真 正的“人气儿”,有着“人”的 活力与弹性。说到小说的 精神指向,倘若可以往大 一点说,是民族品德的发 现和礼赞。这片土地上的 自然风光、民俗民风、本 性人情都是美的,“美”真是 世上最好的一个字,值得 我的笔尖去停顿和抚摸。 我相信生活带给我们的, 永远是美多于丑,爱多于 恨,光明多于黑暗。用爱 、希望与怜悯来与生活并 肩,能消除一点心里的火 气,多一点柔软、沉思与 静观。 城市正在日新月异地高 速发展,我的老城,还有 你的老城,都已随着岁月 的流逝逐渐远去、模糊、 消逝。那些青砖黑瓦马头 墙的街巷、麻石街上哒哒 走过的商帮马队、驮着金 黄圆月的黑瓦飞檐、联拱 石桥下的乌舡子、江边的 吊脚楼、码头上的捣衣声 、小洲上的山歌子、巷弄 深处的童谣、古老的商号 店铺,传统的手工业……都 已在时代的高速发展中被 分割或解体,更辽阔更多 元的新风景替代了它们, 而城市化的进程会大大缩 小和抹平地方文化的差异 性和独特性,于是,某一 刻,比如此刻,我们会发 现不是故土在送别我们, 而是我们在送别故土。 记忆永远是深情的、动 人的。记忆是值得捍卫的 。 愿这一勺文字,能让人 起一点深远的念想。 黄镌 2023年2月于宁乡晴窗
黄镌,八零后女作家,长沙宁乡人。她的创作丰富多元,笔触幽深飘逸,被誉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现代版与先锋表达”。她对美的深情膜拜与雕刻、对人性不遗余力的思索与重塑使她的小说作品体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强烈的人文精神。这是她作品的特征。
自序
大戏窝
小扇坊
月光光,夜光光
姐屋门前一条河
老师含英
田螺売
章大胖子
推工磨,扯工磨
马兰开花二十一
黄雀子飞飞
皮影儿,渔鼓儿
小西门的裁缝铺
知墨轩
同福来
寿记
大戏窝
1995年春。南门桥。
南门桥上,杨柳树下,有这么个人,清瘦身子,花白头发,盲眼上戴副墨镜。脚边的旧木箱上,摊开来一块红布,画了个阴阳八卦图,上头摆一个签筒,一副卜卦,别的再没有。这人叫刘八字。
福,禄,寿,喜,财。
生,老,病,死,苦。
勾陈得位,青龙伏形,六奇入格。坐劫财,孤星落,人空亡。
这些都是命。
刘八字就是算命的,间或也给人叫去,请个阳卦,问个风水,择个吉时。
刘八字是个半路瞎,这比生来就瞎更不幸些。他大名是什么,无人记得了,因为人都得有个名字,人们便送了这个名字给他。他像有一百岁,当然没有,是容貌使他显得那么老,但这对他没影响。六十年,七十年,一百年,对他完全就是一天。这一天是这样的,中午出门,牵一条大黄狗——大黄狗牵着他,走得很稳当很从容。他出了日新巷,拐到南门桥头,靠柳树放下一张折叠小凳,一个木箱,摆开来一个算命摊子。
他的一年,也像是这样的一天——
春节,“路皮子开台”的地花鼓,挨门串户的龙灯、狮子灯、竹马灯、杂鱼灯,唱莲花落的、打麻山锣鼓的、赞土地的……流水似的从南门桥到福音堂,上了关王桥,过鸭婆巷,穿香山巷,出小西门,又往大街岭上去了。刘八字晓得他们的路线,晓得他们的把式,晓得他们吹拉弹唱声中的每一个板眼——他听着,露出一点笑意来。
春天过去,端午来了。肉粽扎红线,糖粽扎白线,都在大铝锅里噗噗闹着,老三泰酒曲店的香气,熏蒸着半条街。他看不见,他闻,闻见粽香与酒香游龙戏凤般一步三摇,他也露出一点笑意来,还听见南门河(南门河本叫沩江,但这里人都叫它“河”,很少有人叫它“江”的。)里的龙舟,龙舟上的鼓点,鼓点声里震天的号子。他晓得获胜的龙舟队会得一面大彩旗,船头迎风挂上,打着锣鼓招摇着远去了。中元节,各家各户接客送客,三茶五酒,烧包化钱;中秋节,烧宝塔,南郊河滩垒起红砖瓦片的高塔来,烧得又红又旺。这两个节日的烟火气都在他的鼻腔里转。烟火与烟火是不一样的,喜庆与悲戚,祭奠与祈祷,过去与未来、死亡与生活,都在他鼻腔里转。等风把南门河灌满,河水钝钝地凝滞着,雪就下来了,沙沙地打在他的旧木箱上。老黄狗一声喷嚏,又是一年。
他长久地静坐着,春夏秋冬,南来北往,都在他的耳朵里走着,在他的鼻子里过着。
他八字算得怎样?
不怎样。生意但靠一张嘴,三分实,七分吹,算命的功夫全在一条巧舌上,反正世事不是这样,就是那样。道理他懂,本事没有。刘八字研究过阴阳八卦、天干地支、命理风水,还能背些《渊海子平》《三命通会》,但他不算是非恩怨,哪里称得上行家里手。他算了几十年八字,不是他八字算得好,是因为几十年,他总在那里,所以很远的人也知道这里有个卦摊,跟桥头那尊老石牛似的。他算命还闹过一个笑话。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