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汉塞边关的生活日常、汉简里的岁时节庆、汉塞边关的文化教育、边塞的军事生活、汉简里的人间四味。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省西部,东起乌鞘岭,西接新疆,南倚祁连山,北连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是一个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祁连山的冰川雪水融化流过千里河西走廊,形成片片绿洲。河西走廊自先秦以来就是沟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枢纽和经贸通道,这条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先后有不同的部族在此繁衍生息。先秦秦汉时期先后有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在河西地区生活。晚秦时期月氏势力壮大,击败同在河西走廊西部游牧的乌孙人,占据了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日渐强大,匈奴击溃月氏,迫其大部西迁。自此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区,包括敦煌在内以西的地区由匈奴浑邪王统治,东部则由匈奴休屠王控制。在取得河西走廊后,匈奴西进控制了西域的广大地区。匈奴骑兵时常南下骚扰汉朝边境,劫夺杀掠,给西汉边郡构成了严重威胁。汉立之初,百废待兴,西汉统治者无力对匈奴贵族的这种寇略行为进行有效反击,故多采取和亲的方式换取边郡一时的宁静。直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遂开始了一系列反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在全面反击北方匈奴的形势下,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河西之战中大获全胜,完全据有了河西走廊。
为实现张国臂掖、隔绝羌胡的目的,保障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政令畅达和交通畅通,西汉王朝先后在河西走廊从东向西设置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阳关和玉门关,即“列四郡、据两关”;沿河西走廊修筑了连绵不绝的长城烽燧,征发戍卒刑徒赴边塞候望防御屯田劳作,并建立完善的烽火系统;同时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发展河西地区的经济生产;阳关和玉门关作为设在敦煌郡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重要关口,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边防设施。随着汉王朝对河西地区的不断开拓、发展,河西地区由过去羌、匈为主的单一人口结构逐渐演变成以中原内郡移民为主的社会。
近世以来在河西边塞出土了数万枚汉简,这些汉简绝大部分属于簿籍文书,翔实地记录了当年边塞吏卒的屯戍生活。诸如行役戍备、递送文书、屯戍劳作、衣食住行、往来书信、候望烽火、巡视天田、编织衣鞋、砍伐茭草、畜牧马牛、诵记烽火、秋射考核、社祭腊祭、精神信仰、文化学习、汉塞月令等在汉简里都有记载。
本书主要以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部分简牍和文物为主,力求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讲述汉塞边关的屯戍生活。本书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简牍分为五个章节加以介绍。
第一章以讲述汉塞边关的生活日常为主,重点选取了与娱体活动有关的蹴鞠、竹笛;寄托精神信仰的帛鱼、刚卯;日常所用器具渔网、出火具;反映情感生活的书信往来等内容。我们可以从蹴鞠和竹笛等娱乐活动来了解戍卒是如何打发枯燥的业余时间;渔网让我们了解了2000年前汉代居延地区的地理环境;丝带和帛鱼蕴含了古人独特的生死观和升仙思想;出火具的发现印证了在汉代的河西地区,钻木取火是人们较为普遍采用的取火方式之一;阳燧高迁表达了对收件人官职高迁的祝福;刚卯是汉代流行的一种辟邪佩饰,也流行于河西边塞;两封书信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汉代河西边塞吏卒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汉简里的岁时节庆,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大寒等节气为主线,讲述了河西汉塞吏卒们的精神生活。岁时节庆蕴含了古人的智慧、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又侧面反映了当时河西边塞吏卒一年的生活忙忙碌碌。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汉塞边关的文化教育。比如汉代儿童启蒙读物《苍颉》篇、《急就篇》。儿童可以通过学习《苍颉》篇识字写字,学习《急就篇》了解当时日常社会生活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说明了古人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是读书写书的乐趣却丝毫不减。
第四章以边塞的军事生活为主。主要介绍了文书的上传下达、官吏考核制度、出入关的完整程序、候望系统等方面,描绘出一幅边塞吏卒军事生活的场景图。
第五章以汉简里的人间四味为出发点,酸、甜、苦、咸既是食物的味道,也是屯戍生活的写照。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到汉代河西地区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边塞吏卒的艰辛和无奈。
沧海桑田,当年连绵不绝的千里汉塞如今只剩断垣残壁,掩埋在大漠戈壁的黄沙之下。数万枚汉简的发现得以再现那段屯戍往事,每一枚汉简上都记载着一个生动的故事。拂去岁月的尘沙,细读简上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汉塞边关,耳畔隐约传来悠悠的驼铃……
朱建军,现为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任西北师大中亚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特长为石窟艺术考古、丝路文博,本科、硕士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博士就读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石窟考古。在重量权威报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篇,主编丛书3部。现任《丝绸之路》杂志丝路文博栏目主持人现任《丝绸之路》编委。
甘肃简牍博物馆,为甘肃省文物局直属管理的国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对馆藏简牍等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及其他相关工作。共收藏文物50129件(组),包括秦、汉、魏晋简牍4万多枚以及与简牍相伴出土的其他相关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679件(组),二级文物3160件(组),三级文物27096件(组),是甘肃省藏品总数仅次于甘肃省博物馆、珍贵文物数量最多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主要包括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和临泽晋简,以及纸张、纺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等大量文物,是古丝绸之路你来我往、万千故事的日常书写和见证。有助于提高甘肃省简牍文物保护研究和管理利用的整体水平,既能彰显甘肃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甘肃简牍文化的内涵,也能成为对外宣传推介甘肃的崭新载体和窗口阵地,对推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推动旅游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李燕,吉林大学文学院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甘肃简牍博物馆助理馆员。发表《富有生活气息的武威汉代木俑》(甘肃日报,2020年1月2日)、《吉林省通化地区抗战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博物馆研究》2016年第1期)等论文。
赵玉琴,兰州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甘肃简牍博物馆助理馆员。在《光明日报》发表《简牍材料所见两千年前敦煌地区大风与沙尘暴》(2021年5月24日)。负责甘肃简牍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简述中国”的编辑。
目 录
第一章 汉塞边关的生活日常
002 蹴 鞠
005 居延竹笛
007 渔 网
011 帛 鱼
014 钻木取火
022 阳燧高迁
027 刚 卯
033 尺牍一封诉衷情
040 元致子方书
第二章 汉简里的岁时节庆
046 立春:万物之中希望好看
050 立夏:万物竞自由
056 立秋:秋祀社祭正当时
064 立冬:穿针引线备衣忙
066 冬至:一阳始生
072 大寒:君子行役苦
082 一元复始:汉代的春节
086 悬泉亭次行:冬至日的劳作
092 春种秋收:汉简里的四时八节
094 重节:肩水金关的端午节
097 出茭饲马:仓曹史宗的劳动节
101 三冬暖阳:敦煌女子玉门关外送衣记
第三章 汉塞边关的文化教育
108 开卷有益:古人的读简生活
115 竹木春秋:简牍小知识
126 天雨粟之《苍颉》篇
132 奇觚之《急就篇》
137 信笔涂鸦
第四章 边塞的军事生活
146 封检:汉代的文书保密措施
152 张掖都尉棨信:出入关门的凭证
154 转射:观察敌情的瞭望孔
156 明白大扁书:挂在显眼处的官府通告
160 秋射:河西边塞的军事考核
第五章 汉简里的人间四味
164 吃 醋
169 北水咸苦
173 苦尽甘来
180 盐胜雪,喜初尝
185 悬泉置的美清酱
191 图片来源
202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