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面向北京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的迫切需求,进而推动地铁地下工程施工升级转型而开展研究。本书依托北京地铁16号线看丹站工程,重点探讨和分析了复杂环境下地铁工程暗挖施工中地下连续墙的适用性及其施工关键技术,包括地下导洞狭小空间地下连续墙施工设备研发、施工工艺、地铁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的力学性能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地下水一直是地铁工程施工中必须克服的不利因素,以往地铁车站施工大多采用降水施工来,市陆续颁布了《市建设工程施工降水管理办法》《地区城市建设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导则》《市节约用水办法》《市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等规范和文件,在地下水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地铁建设工程中地下水控制采用止水方案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切实践行“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地铁工程地下水控制施工升级转型的历史机遇,不降水或少降水施工必将成为地铁工程建设的新常态。因此,鉴于市政府的政策导向及地铁施工中面临的不宜大量降水的施工需求,研究并提出一种地铁暗挖施工止水施工新方法势在必行。
地下连续墙由于其优良的止水效果和承载能力,在基坑工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伴随我国城市程的不断,城市地铁修建所处的空间环境越来越复杂,暗挖施工在地铁工程施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地铁施工场地空间的局促性和复杂性导致已在基坑工程中普遍采用的地下连续墙的常规施工技术难以在地铁暗挖施工中实施。故此,本书依托地铁16号线看丹站工程,对复杂环境下地铁工程暗挖施工中地下连续墙的适用性及其施工关键技行了系统研究,以期能为市乃至全国的地铁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本书内括地下导洞狭小空间地下连续墙施工设备研发、施工工艺、地铁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的力学性能及墙体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书中讨论了复杂环境下地下连续墙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尤其是研发地下狭小空间内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工艺,为保证地铁施工过程中城市道路的能,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书所述工作由建工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和工业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共同完成,主要研发人员除了薛洪松(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志红(教授)、杜昌隆(高级工程师)和李立云(教授)外,工业大学的姚爱军(教授)也全身心参与其中,对本书依托项目的实施、内容安排、文稿撰写行了悉心指导和设计。此外,孙英韬硕士、朱雅倩硕士开展了大量的数值模拟工作。本书能够顺利出版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错误与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第1章 概述 1
1.1 市地下工程施工控水新形势和新要求 1
1.2 项目研究依托工程 2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6
第2章 洞内地下连续墙结构特征及适用性 8
2.1 地下连续墙的发展历史 8
2.2 地下连续墙控水理论 17
2.3 洞内地下连续墙的特点 21
2.4 洞内地下连续墙实施可行性 22
参考文献 30
第3章 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 33
3.1 洞内地下连续墙的适用条件 33
3.2 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设备 33
3.3 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配套设施 35
3.4 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所需材料 37
3.5 洞内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工艺 38
3.6 质量控制 51
3.7 应用实例 52
第4章 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成槽稳定性及规律研究 55
4.1 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成槽特征与影响因素 55
4.2 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成槽数值模拟与变形规律分析 58
4.3 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成槽的可行性讨论 69
4.4 结论 75
参考文献 75
第5章 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导洞的力学响应 77
5.1 数值计算模型 77
5.2 计算结果分析 81
5.3 实测与数值结果对比 91
5.4 结论 93
参考文献 93
第6章 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周边场地响应 95
6.1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95
6.2 洞内地下连续墙施作顺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105
6.3 实测与数值结果对比 106
结论 109
参考文献 110
第7章 车站主体施工全过程洞内地下连续墙的力学响应 111
7.1 数值计算模型 111
7.2 地表沉降结果分析 114
7.3 地下连续墙位移变形结果分析 115
7.4 结论 119
参考文献 1
第8章 洞内地下连续墙防渗性能分析 121
8.1 数值计算模型 121
8.2 地下连续墙防渗性能分析 125
8.3 结论 128
参考文献 128
第9章 洞内地下连续墙质量检测 129
9.1 质量检测方法概述 129
9.2 洞内地下连续墙回弹仪强度检测 130
9.3 洞内地下连续墙结构探达检测 140
9.4 洞内地下连续墙结构TRT检测 145
9.5 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评估 151
参考文献 151
第1章概述
1.1市地下工程施工控水新形势和新要求伴随我国城市程的,城市地面可利用空间逐渐减小,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常态,极大地影响了城市运输效率,浪费了能源,并造成大气和噪声污染等多种问题。因此,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地下轨道交通具有、便捷、客运量大和绿色环保等优点,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十四五”规划(21--25年)期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望新增5000 km,年均新增1000 km左右里程达1.3万km,预计到25年,中国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达到50个,运营里程将超过15 000 km,其中,上海和将分别形成1000 km以上的庞大线网。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3-27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22年全年,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1条,新增运营里程247 km,新增南通和黄石2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截至22年12月31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3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90条,运营里程9 584 km,车站5609座。水的负面作用一直是地铁地下工程修建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地铁修建中的工程事故大多有水的参与。以往在地铁修建中多采用降水手段控制施工区内地下水,从而保证干燥的作业环境。目前市修建地铁大部分采用降水施工,据统计目前市在建地铁线降水量达到4~5m’,据市统计局0年全地下水资源量15.9m来南水北调工程不断向市输水,但全地下水资源量不超过m,在建地铁线路降水量地下水资源量的%。而地下水在市供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供水量约占全市供量的70%~80%,是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济发展的生命线,在生活饮水、农田灌溉、工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市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导致生态与环境恶化趋势加剧,严重影响了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地下水资源,保证地下水供水的健康运行,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自07年起,市陆续颁布了《市建设工程施工降水管理办法》《地区城市建设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导则》《市节约用水办法》《市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等文件,在地下水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地铁建设工程中地下水控制采用止水方案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切实践行“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地铁工程地下水控制施工升级转型的历史机遇。
地下连续墙技术起始于,1958年地下连续墙技术引入我国。地下连续墙施工噪声、振动较小,对邻近地基和建筑物结构影响甚微,适宜在城市建筑密集和人流多及管线多的地域施工。几十年来,地下连续墙技术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并用于地下铁道、地下停车场、船坞、港口驳岸、桥梁基础、水坝、大型基础支护、高楼地下室、地下油罐、竖井、深路堑和深开挖边坡的挡土墙等许多重大工程,如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修复工程、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等。地下连续墙具有防渗、防水、挡土和能,对土壤的适用范围广,而且其防渗性能好,几乎可以做到不透水。但是,在砂层、粉质黏土层、中强风化层、断层破碎带的富水和动水条件下,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效果和工期均难以保证,且施工造价高。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地铁的施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减少对城市正常运行的影响,施工场地逐渐转移到地面以下。因此,开展复杂环境下地下连续墙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研究,尤其是研发地下狭小空间内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工艺,保证地铁施工过程中城市道路的能,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