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基于微观基础理论,从个体、交互过程和结构三个要素探讨了科研人员即兴能力的形成过程,并从理论上推断出即兴能力是嵌套在操作能力和动态能力背后的一种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和开发来获得并提升。科研人员即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本项目的研究核心。由于即兴与创新的关系往往要受到某些情境变量的影响,本项目引入最小结构作为调节变量,它与即兴密切相关。考虑到知识转移对创新的重要意义,本项目还引进了知识转移作为中介变量,以探讨科研人员即兴发挥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为了进一步验证即兴能力的习得性特征,本项目最后尝试初步构建了即兴能力开发体系,并以研究生为被试,采用实验法验证了即兴培训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且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目标,这是新形势下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由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知的,在创新过程中企业必须面对复杂的市场和制度环境的持续变化,必须具备快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善于捕捉突然出现且稍纵即逝的机会,这就把即兴研究引入我们的视野。创新所需要的灵活性、机会主义和适应性,与即兴的特征非常相似。以往研究表明,即兴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兴能力的发挥与创新成功息息相关。因此,本研究拟从即兴视角研究科研人员创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基于微观基础理论和能力层级理论,本书认为即兴能力并非天生,而是一种学习能力,并从个体、交互作用和结构三个要素探讨了科研人员即兴能力的形成,研究了科研人员即兴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本书还尝试构建了即兴能力培训体系,验证了即兴能力的可开发性,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证实了即兴能力提升对个体创新的作用机制。
本书的主要结论包括:1.个体经验和个体搜集外部知识这两种知识交互形式分别从经验和创新的途径促进科研人员即兴能力的形成;2.最小结构作为情境因素倒“U”形调节了两种知识交互与即兴能力间的关系;3.科研人员的即兴能力发挥能够促进他们的创新绩效,且知识转移中介了即兴对创新的影响;4.最小结构不仅倒“U”形调节了科研人员即兴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还倒“U”形调节了知识转移的中介作用;5.即兴能力体现为一种隐藏在操作能力和动态能力背后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得以开发或提升,且互动游戏的培训效果要显著好于授课培训。
上述结论既可为科研人员即兴能力的培训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也有利于从组织内外两个渠道引导和促进科研人员的知识交互,并为科研人员的知识转移搭建平台,最终提升他们的即兴能力和创新绩效。另外,管理者也要为科研人员的即兴与创新构建支持性的组织环境,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一定的工作自主权。
何辉,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MBA中心执行主任。一直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组织行为、创新管理、社区养老等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科、研究生和MBA学生主讲《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并为中国移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等公司做过管理咨询。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 主要研究方法
1.6 全书结构与研究流程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即兴理论
2.2 知识管理
2.3 创新绩效
第3章 微观基础理论视角下科研人员即兴能力的形成
3.1 能力形成的微观基础理论
3.2 研究模型与假设
3.3 研究设计与问卷的预分析
3.4 数据分析与讨论
3.5 小样本质性研究
3.6 研究模型和假设的修正与验证
3.7 结论
第4章 科研人员即兴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4.1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与问卷的预分析
4.3 数据分析
4.4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的修正与验证
4.5 结论
第5章 即兴能力开发与个体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5.1 理论文献与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与问卷的预分析
5.3 数据分析与讨论
5.4 结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价值
6.3 管理启示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科研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B 科研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C 在校研究生调查问卷
附录D 即兴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