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认为,刑事制裁是权力在社会内部受控制地行使的范例。它提出了一系列难以为律师所解决的重大法律问题、难以为哲学家所解决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及难以为行为科学家所解决的行为科学问题。基于对刑事制裁合理性的反思,作者对刑事制裁的正当根据、程序制约及其运行界限等刑事制裁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一体化的基础研究。
序言
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本随笔。不管本书有什么用处,都不在于它所收集的知识。因此,我避免了通常在学术关注与印刷成本之间所达成的妥协,也就是一丝不苟地罗列注释,然后放置到书的后面。相反地,我只是使用了少量脚注简要说明文中的特定引述,并撰写了一个统一的书目注释,以给读者提供一个知识谱系图。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许多人向我提供了帮助,恕不一一列举。其中,有些帮助我已经在书目注释中提及;至于其他的帮助,特别是对本书手稿的部分或者全部提出批评的朋友与同事们的帮助,我则必须感谢杰拉尔德·冈瑟(Gerald Gunther)、约翰·卡普兰(John Kaplan)、约瑟·罗格特(Yosal Rogat)、迈克·沃德(Michael Wald),尤其是桑福特·卡迪什(Sanford Kadish)。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美国学术团体协会的支持使我对本书主题进行为期一年的沉思成为可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及院长在这一年中的慷慨支持同样令人难以忘怀。我还要感谢福特基金会对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资助,不仅帮助我完成了本书的写作,而且资助我继续展开对本书相关问题的探索。
我的秘书佩克·迪克森(Peg Dickson)高效且非常愉快地一再将我的手稿输入到电脑中。我在1967年秋季学期刑事制裁研讨课上的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迫使本书书稿和它的作者不得不加倍努力地工作,对一个法学教师来说,这既具有正当性,也是一种奖赏。我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的朋友们——列昂·萨尔茨(Leon Seltzer)、杰茜·贝尔(Jess Bell)和艾琳娜·斯蒂尔曼(Elinor Stillman),再次显示出学术出版的最佳水平。简言之,别人能做到的,他们都已做到了极致。
本书的部分内容曾经以不同形式发表在《美国学者》、《最高法院评论》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评论》上。我亦要感谢这些期刊的编辑的帮助以及他们对重印的许可。
在本书酝酿过程中,我的法学院以及大学行政部门的同事们都展现了他们的耐心与宽容。本书的付梓,无论是于我还是于他们,都是一种解脱。我对他们的亏欠是无法回报的,谨此表达我最真诚的感谢!
赫伯特·L.帕克
作者简介
赫伯特·L.帕克 Herbert L.Packer(1925-1972),美国现代著名刑事法学家、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刑事诉论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理论的创立者。
主译者简介
梁根林,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德刑法学者联合会(CDSV)中方召集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与刑事政策学,著有《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刑法总论问题论要》等专著,联合主编《中国刑法评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目录
导言:争点及其读者
第一编 原理
第一章 刑罚的困境
第二章 刑罚的意义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初步的界定
第三节 刑罚、处遇及其他制裁
第四节 修正的定义
第三章 刑罚的正当根据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报应
第三节 功利主义的预防:威慑
第四节 特别威慑或威吓
第五节 行为预防:剥夺能力
第六节 行为预防:社会复归
第七节 总结:预防的界限
第四章 走向一体化刑罚理论
第五章 罪责与行为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作为先决条件的行为
第三节 合法性原则
第四节 权能分配
第五节 模糊性、严格解释和预防性羁押
第六章 罪责与免责事由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免责事由的一般原理
第三节 紧急行为
第四节 表面的紧急行为:“错误”的定位
第五节 严格责任:否定“错误”
第六节 警惕精神失常的抗辩
第七章 证明与比例原则
第一节 证明标准
第二节 比例原则与惩罚
第二编 程序
第八章 刑事程序的两种模式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两种模式的价值基础
第九章 实践中的模式:从逮捕到指控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逮捕调查
第三节 “合法”逮捕后的羁押和审讯
第四节 电子监控
第五节 非法获取的证据
第六节 律师辩护的可得性
第十章 实践中的模式:从起诉到定罪量刑
第一节 起诉决定
第二节 审前羁押
第三节 认罪答辩
第十一章 实践中的模式:错误审查
第一节 上诉
第二节 附诉
第三节 后记:辩护律师可得性
第十二章 趋势及影响:一个尝试性的评价
第三编 界限
第十三章 界限问题的一种解决路径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选择问题
第三节 赔偿和规制:以酒后驾车为例
第四节 处遇:民事收容的情形
第五节 无为的选择
第六节 作为资源配置问题的界限
第十四章 寻找界限:法律与道德
第一节 不道德性: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节 不道德性:一个不充分条件
第三节 “对他人的危害”
第四节 刑罚的目的
第十五章 寻找界限:得与失
第一节 远近程度与琐碎与否
第二节 犯罪关税
第三节 警民关系的紧张状态
第四节 偶然性执法
第五节 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第六节 流水线司法
第七节 隐性功能
第十六章 标准的应用:道德犯罪
第一节 刑事制裁的最佳状态
第二节 性犯罪
第三节 重婚罪与乱伦罪:两种虚构的犯罪
第四节 淫秽之恶
第五节 卖淫:罪恶还是妨害
第十七章 标准的应用:各式各样的犯罪
第一节 对毒品和其他药物的管控
第二节 堕胎:运作中的犯罪关税
第三节 醉酒:“生病”的权利
第四节 赌博:实验的例子
第五节 作为罪犯的商人
第十八章 结论:手段和目的
书目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