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第15本学术文集, 本论文集收录的是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校内外各类学术论文, 主要是立足于学科专业背景, 结合工作实际, 探讨如何解决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问题。论文内容涉及: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行政管理、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等方面。
《人文与科技》(第十辑)是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原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倾力推出的2023年上半年度学术研究成果,是学院自2014年以来连续9年组织出版有关民办高校建设发展的第十五本学术论文集。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是一所创办于2001年的新机制独立学院,2021年5月正值我校20周年校庆之际,经教育部专家评审通过后,我校成功转设为独立民办高等院校并正式更名为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学校两个校区协同发展:十里河滩校区坐落于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校区坐落于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贵安新区,毗邻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历经了21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贵州省民办高校中的佼佼者:我校是贵州省首批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工学,专业代码080717T,学制四年)本科学校之一;在2019年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斩获金奖和铜奖,这是贵州高校首次在该项大赛总决赛中斩获金奖,实现了贵州省金奖零的突破。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是我校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竞争力的依赖。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完善科研制度,搭建研究平台等多元举措,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并获全国社科联评选为“创建新型先进智库社会组织”。学校目前设有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高等院校)”、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与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中国民俗学会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和研究基地等十余个科研平台。2020年我校还成功申请注册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这为我校教师搭建了一个更高的科研平台。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升,陆续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其中自有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及核心期刊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40余部。
《人文与科技》(第十辑)是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倾力推出的2023年上半年度学术研究成果,共收录了校内外作者33篇文章,涉及的研究领域有文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大数据与信息科学等方面。本文集融汇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凝聚了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也记载了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在教学、科研道路上的思想创新与实践。本系列特辑作为贵阳人文科技学院进行学术孵化的专业平台,为学术界输送了大量选题新颖、论证严谨、极具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是校内外学者科研产出的重要载体。愿各位学者继续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力争在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与实践,用自己的勤勉和智慧创造出更为丰硕的学术成果。
刘实鹏,男,汉族,广东茂名人,贵阳人文科技学院董事长、贵州鹏程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广东茂名市茂港鹏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贵阳市政协委员、贵阳市工商联副会长、贵安村镇发展银行监事、贵州花溪农村商业银行董事。吴晓萍,女,苗族,湖南吉首人。挪威农业大学社会经济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原为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现为贵阳人文科技学院院长,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受聘为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兼职博导。曾在美国博尔德大学人文地理系做客座研究员两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人类学系作访问学者一年。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移民社会学研究及社会工作研究,在农村问题、族群关系、民族社区发展、跨国移民等领域有较多研究成果。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国家民委课题1项,省级课题多项,美国科学基金1项(中方主持人)以及其他课题若干。曾获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出版专著和编辑论文集等8部,在《贵州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贵州民族研究》《南京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
元宇宙视角的虚拟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
问题与进路:民间音乐版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民族地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布依族服饰图腾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浅析
桐梓县现代文物保护探析
PLC可编程技术在酒冷器中的应用
《珠郎娘美》女性形象中的生态女性意识
民办高校音乐学专业手风琴基础课程三维模式教学路径研究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民族社区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构建研究
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探索
文化传播视角下女性形象建构分析——以“奢香夫人”为例
试析苗族史诗《簪汪传》的生命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论
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研究——以遵义马鬃苗族乡为例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本科课程教学的路径思考
基于虚拟计算平台的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以《材料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为例
情感沉浸:消费语境下主播情态与语态的生产机制
新时代民办本科院校档案馆(室)建设探究
政府介入市场的运作模式及成效研究——以A市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建设探析——基于黔东南州L街道的调查
基于CiteSpace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脉络与热点演进
基于改进YOLOv4的行人检测算法
制备方法对迭鞘石斛多糖结构特征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贵安新区依托高校开展“乐童计划”的现状、问题及改善之策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村寨旅游的融合发展——以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为例
人类学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困境探究——基于屈子祠祭典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分析
苗族饮食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以苗族酸汤鱼为例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学生五育融合的价值、困境和策略
阿来散文意象的建构方式及文化意蕴
高效课堂教学智慧生成与良好师生关系构建
地方性知识:仡佬族“三幺台”民族志物语
三洞水族马尾绣工艺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