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系《中国乡村振兴前沿问题研究丛书(共7卷)》中的一卷。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人,特别是乡村中的农民。乡村振兴应该为农民提供文化、生态宜居的家园、提供基本的民生保障。乡村是一个人类生态系统,乡村振兴的过程应该包括人类生态系统的优化、功能化。乡村系统不仅能够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要为乡村文化文明的新发展提供沃土。
第一章
民生保障的发展脉络与基本框架
一、中国民生保障思想理念的历史演变
二、民生保障的重要
三、中国民生保障的基本内涵与框架体系
第二章
中国乡村民生保障中普惠社会事业的探索与发展
一、乡村义务教育保障
二、乡村基本公共卫生保障
三、农村养老事业
四、农村儿童福利事业
第三章
中国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民生保障
一、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成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救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三、面向的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四、中国乡村特惠保障体系发展展望和建议
第四章
中国保障民生的住有所居、生态宜居家园建设
一、乡村生态宜居:保障民生的新内容
二、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三、易地扶贫搬迁重建生态宜居家园
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第五章
中国保障民生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
一、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及其重要作用
二、需求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措施的多样化与优化
三、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第六章
中国乡村社区民生互助保障
一、文化与社会网络对民生保障的重要
二、传统家庭与集体经济保障的作用
2.三、农村集体民生保障的新社会文化
第七章
民生保障: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始终将民生保障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
240.二、构建分类分层次多元民展保障格局
三、国家现代化新征程与共同富裕愿景下的民生保障
252.后记
民生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地,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取向;民生保麻还是国家治理的根基,实现民生保障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体现、中国人民与执政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责任的主要内容与核心指标。新时代推动民生保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表现,也是国家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
保障与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民生保障维度的落脚点是实现乡村生活富裕、生态宜居,因此在加快城镇化的基础上,必须于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职业之间和人群之间民生保障待遇的不平衡不充分差距,这要求农村民生保障体系建设更多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从权利角度,民生是社会权利的现实表达,因而民生保障则具有公共社会、普遍、公平等特征,涵盖如何保隨和实现民生等内容,即保障民生是保证权利层面的“拥有”,实现民生是保证现实层面的“获得”。民生保障具有很强的现实与实践,与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有关,因此,民生保障是一含政策顶层设计与民生项目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涉及住房、教育、业、健康、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彰显了中国特伍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本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梳理了中国民生保障思想理念的历史演变而论述了民生保障的重要,后详细阐述了中国民生保障的基本内涵与框架体系,并对本书结构和章节安行说明。
一、中国民生保障思想理念的历史演变
向满载经验的历史深处探赜,既是夯实民生保障的必由之路,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提出“关注民生、为民谋利是解决根据地民生问题的宗旨”①,将民生改善作为贏民心、夺胜利的关键武器,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②实施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生存民生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民生因诸如发展不足、效率缺乏等历史局限而改善缓慢,为此,以为核心的的代中集体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惠民理念作为改善民生的价值依归⑨,实施以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实际困难为核心的国家统揽型保障民生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以为核心的的代中集体在解决大多数人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为民思想,强调“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国,由此推动型的改善民生政策日渐形成。在此基础上,以为核心的的第三代中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爱民理想,强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⑤。并将民生改善从经济领域拓展民生制度建设,型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