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就随笔散文写作而言,这是我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敝帚自珍吧。自珍者,乃与前相比,这部集子的创作心境,颇为不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千古事说不上,寸心知却是真切的。正因寸心生喜,于是尤为自珍。这部集子里的文章,一多半来自我的公众号幡然之得。感谢互联网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有了挥洒张扬自我精神的机会。作为自媒体,文责自负,好坏赖不得别人,也没有人为你承担连带责任。如若文章上报刊,出了错,编辑便也跟着受累。自己为自己负责,一下子没了羁绊,所以写得洒脱且随性。
我的公众号由刘晓芳博士打理,每到发稿前两日,她便来催稿。我只好从俗务中抽出身来,将自己埋在公众号的写作里。从2021年6月发布第一篇文章,距今已两年多。正因为写得恣意和放纵,真正体验到了写作的快乐。当然,也非绝对的自由,只能在隐约的边界之内自由挥洒。但因其没有了投稿目的之制约,没有了学报体文章的规范要求,没有了职称或课题的压力,没有了核心期刊发表的困窘,真有一种解放的感觉。
既然失去了这如许的功利性目的,那这样的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吐出结在自己心中的丝来。这些思想之丝,本已长久蕴蓄心中,只待时机成熟,将它吐出就行。人呐,还有这样一种内在需要,就是通畅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除了口语,一个人习练了运用文字语言表达自我心境的能力,它生长为内在渴望,压抑它有如伤害。于此我相信,古代那些高悬文字之剑的年代,却总有人冒着生命危险犯禁,他实在是遵从了一个人之为人的自然法则,依从本己之愿,倾吐积郁心情。表达,恰是从自然原则里延伸出来的天赋人权。感谢上天赋予人这种能力,我喜欢运用这个天然权利。
人多有惰性,我也不例外,尽管内心有千丝万缕想吐露,但也须有契机。公众号每期的催促,就是一种达成,最终成就了这一组文章。在我而言,每期交出文章即可。但对公众号的管理者刘晓芳来说,则还有排版、配图、提炼段落等工作,这些都挺费事挺麻烦。她亦有自己的事情,一边读博,一边任教,忙得一塌糊涂。她的热心,也让我懈怠不得。
随笔集分三部分,第二、三部分多为这两年所写公众号文章,第一部分所收录多为《西安晚报》副刊为我开设的专栏文章。这个专栏,大约写了两个月。受报纸篇幅要求所限,文章皆为一二千字的小文。在此要感谢高亚平先生,没有他的美意,也就没有这一批小文章。
写作中,我还获得许多好友无私的支持和鼓励,王宏利先生就是一个。我们是老友,相识相交近三十年了。他知道我搞文艺批评,以他人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生发个人观点。批评当然不能天马行空,自说自话,它必须囿于研究对象所及的范围内。因之,宏利先生说:你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东西?你有那么多思考,写出来多好哇!于人于己都好。他的话触动了我,也激励了我。后来,我每有新文发出,他常与我探讨,说出自己的观感。有时候是肯定和夸赞,有时候与我商榷,提出不同的想法意见,真诚恳切地与我交流讨论,动辄煲电话粥一两个小时。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我,使我在辛劳之余,感到了思想收获的喜悦与甘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