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以及数字人文视野里的电影平台建设,是建构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在继承与创新年谱学和目录学基础上展开的影人年谱、电影百科和影文索引,以及在算法思维和计量电影研究基础上展开的影片分析、影业探察和知识生成,将依托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既致力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又期待着见微知著,睹始知终,试图为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研究搭建不可或缺的数字基础设施。
* 研究领域前沿:数字人文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书将数字人文与电影知识体系相结合,探讨了数字人文视野里的电影平台建设等议题,反映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 跨学科交叉:本书打破了传统电影研究的学科界限,将数字人文与电影知识体系相结合,拓展了电影研究的视野和领域。
* 适合多背景人群:本书数字人文与电影知识体系跨学科交叉的特点,使得本书具有广泛的读者群体,适合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阅读。
李道新,教育*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曾兼日本东京大学特任教授,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韩国、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英国等地的20多所大学访问讲学。任《电影艺术》《影视艺术》以及海外等学术杂志编委,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国家电影局审片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影视理论批评、影视文化产业。在《文艺研究》《当代文坛》《电影艺术》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影视文化评论近300篇;独立署名出版《中国电影史(19371945)》《影视批评学》《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影道惟新:中国电影的创化与传承》等15种学术著作,以及诗集《大地的方向》、散文集《燕园散纪》。曾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
第一章 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研究的主要趋势与拓展路径 / 001
第一节 终结焦虑与中国电影研究的思维转向 / 002
第二节 跨界会通与中国电影研究的范式转换 / 009
第三节 主体诉求与中国电影研究的学术转型 / 015
第二章 主体、本体与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理论问题 / 021
第一节 主体性与普遍或一般的电影理论 / 021
第二节 本体观与中国电影理论的逻辑起点 / 028
第三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理论的价值取向 / 034
第三章 载体的思辨:银幕的在场与生命的庄严 / 036
第一节 观看的身体与缺席的放映装置 / 037
第二节 银幕作为载体的生命肌理 / 041
第三节 洞穿的银幕与庄严的瞬间 / 048
第四章 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史研究 / 051
第一节 影人评传、编年史述与年谱意识 / 053
第二节 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的知识积累和价值导向 / 058
第三节 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重构和学派建设 / 064
第五章 数字人文、影人年谱与电影研究新路径 / 071
第一节 直面数字人文:人机交互与另一种电影研究 / 072
第二节 回归影史风景:数字人文与电影历史的相遇 / 077
第三节 重返人文感性:影人年谱与数字人文的对话 / 082
第四节 电影研究新路径:基于中国电影知识图谱的批判性建构 / 086
第六章 数字人文、媒介考古与中国电影源代码 / 091
第一节 作为程序指令和时间重置的源代码 / 091
第二节 源代码与电影史论的媒介考古和知识关联 / 097
第三节 数字文化与深层时间的中国电影源代码 / 103
第七章 数字人文视野里的平台建设与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目标设定 / 109
第一节 数字人文视野里的电影平台建设 / 111
第二节 知识社群共享下的电影学术组织 / 117
第三节 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目标设定 / 123
第八章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空气说与同化论 / 128
第一节 郑正秋:使人人同化在我一个空气里 / 128
第二节 协调合作创造电影的整个空气 / 134
第三节 费穆:中国化电影理论的生命力 / 138
第九章 空气说与中国电影的美学精神 / 145
第一节 空观、气论与电影空气说的中国美学根基 / 146
第二节 电影精神理论与电影艺术诗学:电影空气说的西方美学背景 / 150
第三节 通天下一气:中国美学精神里的电影空气说 /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