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自鸦片战争以来,加快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工业化、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证明,现代化道路并不只有西方一条。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假设,将制度性因素纳入了一般经济分析的范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制度性因素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须有相应的制度创新作支撑。对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因素的相关理论、实践和政策研究,阐释了中国式制度创新对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机理,对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创新与产业结构现代化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本论文的前三章中,就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概念、基本内涵做了界定。其中,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进展、可能的边际贡献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是理论基础;第三章是研究框架。在第四章,中国式制度创新在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做了具体阐释。在第五章中,对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动因以及制度性因素对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影响作了具体研究。在第六章中,选取了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国家制度创新对其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影响。另外,选取了以印度、前苏联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国家的制度创新在其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第七章中,本文以实证分析和质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基础,谈论了在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中,怎样通过内源型的制度创新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措施。在第八章中,就本文的结论和未来展望作了说明。
本文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必须依据本国的切实国情,因地制宜的选择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式。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而言,本研究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发挥不同主体的内源型制度功能,应该发挥市场、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性作用,以进取的民族精神、悠久的文化底蕴、科学的理论导向、广大的阶层基础以及新发展理念为内源型动力,以制度创新网络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既要实现三次产业结构整体现代化演进,又要实现三大产业结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