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发微(当当专享书签,钱穆说国史,一部探索中国历史原委的史家经典
定 价:59.8 元
本书汇集钱穆先生探讨中国史学本体、中国历史精神的精要纲领,是一部探索中国历史原委的史家经典。 钱穆先生认为,研究历史,首先要有史识基础,要有关切国家、民族的情怀,要从历史时间、事件、人物三方面着手,如何看透中国文化特质和民族性,才是史学研究的关键。史籍浩繁,本书则提纲挈领,探本穷源,简要而玄通。 面对浩瀚绵长的中华五千年,这是史学大家写给中国人的史学导言,全面开启读者对于国史的认知。
★ 一代通儒史学四大家之一,钱穆先生阐述、分析中国史学观的重要著作,是史学爱好者以及专治史学者们不容错过的经典。 ★ 大师读史、学史方法论兼具义理、考据、辞章,史学大家教你如何正确掌握读史、学史的思维要点。 ★ 史学大家写给中国人的史学导言。全书对中国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民族性、历史与人生等重要问题阐幽发微,全面开启读者对于中国历史的概念认知。堪称《国史大纲》作者序。 ★ 一部探索中国历史原委的史家经典。领略中国人读史、学史的精要大义,解答中国人绵亘五千年的历史母题。对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必附随有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序一 中国学业相传,向分经、史、子、集四部。经学最早,但实惟有《诗》《书》两部。《诗》三百,迄今犹存。《书》则惟商、周两代少数几篇政治文件,或最先当起于盘庚以后。至唐、虞、夏代,如《尧典》《禹贡》之类,皆出战国后人撰写,非孔子前所有。至于礼,《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则礼非成书,故称执礼,与《诗》《书》不同。《仪礼》仅属士礼,乃孔子以下人所造。《周官》更属后起,当在战国之晚世,或当在《虞夏书》之后。乐则无专书记载。即孔子时,郑、卫之声,已非古乐。孔子在齐闻《韶》,《韶》乐乃自陈达齐,但亦决非传自舜代。惟在孔子时,已属南方之乐之稍古仅存者。至孟子时,古乐、今乐已显相分别。《易》虽古代相传,但孔子时亦仅为一卜筮之书。《易传》则当出秦始皇时代,已杂采儒、道两家义成书。孔子前虽有《诗》《书》,亦不称之为经。盖古代学术尚未流通,惟政府最高层始掌有之。故孔子曰:《春秋》,天子之事。 学术传于社会下层,其事始于孔子。战国诸子著书,墨家最先有经。汉代诸儒以孔门相传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学,遂误称六经。而实是《诗》《书》《仪礼》《周易》及孔子《春秋》,只五书,尚缺一《乐经》。汉武帝乃立五经博士,后代经学惟五经有传记注疏,此外不再有增。则虽有经学之名,而其学术相传,则惟传述,无创作,与史、子、集三部有不同。 先秦诸子相传为九流十家,最先起者为孔门儒家。孔子为中国自古相传私人讲学之始,前后门弟子共七十七人,后世讹称七十二人。然姓字见于《论语》者,不达半数。《论语》乃孔门师弟子相聚讲论语言之记载。然其书相传,至孟子后,始正式编纂为上下二十篇。故在《孟子》书中,亦尚不见《论语》一书名。墨翟继孔子而起,但墨家先有成书。如今传《墨子》及《墨经》,其书皆出《论语》为书行世前。其他各家成书,则全出儒、墨后。但独有小说一家,则其成书当尚有在孔子之前者。 九流各成一家之言,以其门弟子相聚相传,如同属一家,故称家言。家族之家,指血统言。诸子成家,乃指其所讲贯之道统言。独小说家则不然,因小说家所汇集之诸书,尚远起在孔子儒家讲学之前。古代有史官,由周天子分派于列国诸侯间,世袭其位。又有正史、稗史之别。正史居诸侯之国都,稗史则散居国都外城乡间。其有关稗史所记载之文字,散见于今传《左传》诸书中者,尚不少。余已在他篇论及,此不详。战国小说家言,则即由其时之稗史来。 如是则在子学中,岂不即包涵有史学?其实不止于此,即如纵横家言,岂非即战国时代有关当前国际事件一种互相分派之争论与抗议?其实尚不止此,即如孔子为儒家开山,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又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则孔子之意,乃欲上承周公。后儒则又自周公上推尧、舜、禹、汤、文、武之唐、虞、三代。墨翟继孔子起,自为家言,则曰:非大禹之道,不足以为墨。是墨家于唐、虞、三代中,独取夏禹一人为法。道家继儒、墨而起,乃更上推黄帝,而唐、虞、三代皆在其下。但又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创为农家言。其次如阴阳家,则庖牺氏、神农氏、黄帝、尧、舜以至三代,凡中国史历古相传诸帝王,皆在网罗取法之中。而秦之统一,则其君自称始皇帝,是亦上承杂家吕不韦《春秋·十二纪》来。则凡先秦诸子学,实可谓乃无一而非源自 史学。 …………
钱穆(18951990)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曾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移居台北,于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其一生著述丰富,学识博达,被誉为一代通儒,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目次 国史漫话 / 001 中国史学之精神 / 031 史学导言 / 041 中国历史精神 / 117 中国文化特质 / 157 中国民族性与中国文化之特长处 / 203 历史与人生 / 219 中国史学中之文与质 / 233 民族历史与文化 / 245 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 / 257 庄子薪尽火传释义 / 299 略论中国历史人物之一例 / 309 世界孔释耶三大教 /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