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1933年沐绍良在开明书店工作期间,以“读写故事”为题,在《中国儿童时报》上连载的指导儿童写作的文章。他列举写作的二十四个要点,如文句、单词、语汇、题材、思想等,以故事的形式讲授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首次结集现代作家、翻译家沐绍良先生的写作指导作品;
写给孩子的作文指导书,经久不衰的儿童写作教学指南;
以诗意和关爱营造教学空间,用严谨和科学构筑写作体系;在如沐春风的写作环境中,唤醒写作的勃勃生机。
自序
去年初夏,正当全国儿童年开始之际,杭州《中国儿童时报》社编者仲武君特地到上海来约我写稿。我因为以前曾在浙江各地做过小学教师,对于过去和儿童朝夕相处的生涯,恋恋不能忘情,就满口答应下来,预备写一些文章,做个纪念。
当时我起了一个念头:“写什么好呢?如故事、童话之类,出版的书籍已不可谓不多;儿童在这方面的精神粮食,不见得再会像自己在儿童时代那样的感到缺乏,似乎不用再制造了。可是在其他方面,一时又想不到儿童急需的是什么。”正在这样踌躇,恰好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合著的《文心》出版了,承二位先生的情,送了我一册。《文心》读后,我上面的问题同时也得到了解决,就准备花一些工夫,想学学二位先生的写作方法,写一册给儿童的《文心》。
步,我重温了一次过去数年小学教师生活的旧梦;第二步,我从这个梦里,摘得了二十四个关于读写方面的要点,再把这些要点施以适当的配列,编成一个大纲;第三步就照编成的大纲逐一用故事体写了出来;题名《读写故事》,陆续寄给《中国儿童时报》社。
我的文章原不能和夏、叶二位先生相比,谁知发表之后,却意外地得到仲武君的来信,说是我的文章被该报读者爱上了,当初我不敢相信,以为仲武君造了谎,来鼓励我。
以后又有友人风沙、文华(他们和仲武君也都认识)二君从杭州传来消息,说是该报的订户增加了一千多,据该报征求读者意见的结果,知道大多欢喜读我的《读写故事》,这才使我不相信自己起来了!因为读者爱好,我不得不更加努力。谁知写到中途,我忽然害了病。等到病体痊愈,《读写故事》在该报已脱刊了许多时日。这时我就不打算续写下去。可是仲武君却一再来信鼓励我,督促我,终于又使我不得不振作起精神来。现在,这册书总算被我在昙花一现的儿童年中写成了。谨在这里谢谢鼓励我写作的友人仲武、风沙、文华君和许多小读者们!
沐绍良(1912—1969),原名沐赓祚,浙江慈谿县城孝中镇(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现代作家、翻译家。1933—1952年,先后在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上海)、《中美日报》科学副刊、《大晚报》副刊、商务印书馆(北京)等新闻出版机构任职。曾以刘振汉为笔名,与顾均正、索非创办《科学趣味》月刊。翻译出版多部自然科学作品,创作出版多部写作指导读物,在《儿童世界》《中学生》等刊物上发表数百篇科普作品及辅导青少年阅读写作的文章。
一 宽紧带 ——长句和短句的读法及写法 / 001
二 菩萨和活佛 ——呆的文句和活的文句之比较 / 009
三 三个求婚的青年 ——文句的变化/ 018
四 急惊风与慢郎中 ——文句的缓写法和急写法 / 028
五 疳积糖 ——单词的理解和应用 / 035
六 一看再看和一比再比 ——续 单词的理解和应用 / 041
七 矛盾和隔膜 ——再续单词的理解和应用 / 049
八 大脑便便 ——语汇的吸收/ 056
九 姐姐的恶作剧 ——接尾语的用法比较 / 060
十 哼哈二将 ——接头语的用法比较 / 065
十一 开端和结束 ——文章的开端和结束之写法研究 / 070
十二 梦和现实 ——文章的题材 / 080
十三 饼干和文章 ——文章的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 088
十四 花朵和蚯蚓 ——文章的中心思想 / 095
十五 选块布料裁衣服——题材的选择和剪裁 / 100
十六 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说起 ——抒情文的写法 / 108
十七 茶泼翻了 ——叙事文的写法 / 115
十八 上、下、左、右、东、西、南、北 ——说明文的写法 / 125
十九 真理只有一个 ——议论文的写法 / 133
二十 一本账簿 ——日记的写法 / 140
二十一 父亲大人入目 ——书信的写法 / 146
二十二 呆子和音乐家 ——诗的写法 / 154
二十三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标点符号使用法 / 165
二十四 螃蟹和馒头 ——读书的方法 / 172
诸位同学:你们过了这学期,就毕业了。毕业之后,我们就不能像现在这样的朝夕在一起,要各自分离了。因此,我觉得这一学期的光阴非常值得珍惜。我的希望,是想在这短短的一学期内,一方面尽我的能力,多告诉你们一些求学的方法;一方面还想和你们的感情更牢靠些,让我们结成永久的朋友。这也许是我的奢望,但我却相信只要我们现在的感情基础打得坚牢,将来别离之后,也许不至于中途忘怀的。
今天,新课本还没有买到,不能分发给大家学习;我想趁此告诉你们一件事,当作这学期和你们次相见的礼物。
是去年寒假里的事。有一个小朋友跑来对我说;“读书真不容易!”我就问他:“什么地方不容易呢?”
“我在读书的时候,逢到短的句子,就像吃汤团一样,毫不费力,但一篇文章里汤团一样的句子并不多,有时遇上了长句,就把我难住了,我无论怎样去读,总读不懂那些长的句子。”他回答说。
“你说的确是实话,长的文句的确比短的文句难懂,”当时我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两个文句说,“譬如像这样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