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欧美戏剧的源与流论文集》主要收录了在由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当代欧美戏剧的源与流”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在第十届国际小剧场戏剧节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
书中论文主要围绕当代欧美戏剧的作家作品和戏剧现象等方面展开讨论,探索当代外国戏剧的前沿问题,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实验戏剧、后现代戏剧现象,当代欧美戏剧中的“跨文化”(或“文化交织”)、“跨界融合”等现象,数字媒体技术在当代欧美戏剧中的运用,当代欧美代表性戏剧家研究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西方各国戏剧的交流等。
外国戏剧在中国的接受或传播研究成果在国内并不鲜见,但专注于其在舞台上的演出,尤其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当代欧美戏剧的思潮与影响的成果尚未出现,本论文集的创新意义无可置疑,相信会为当代欧美戏剧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2021年5月和12月,上海戏剧学院(简称“上戏”)外国戏剧研究中心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欧美戏剧研究”课题组召开了两场以“当代欧美戏剧的源与流”为题的学术研讨会。前者联手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春景秀丽的重庆沙坪坝校区举办,后者在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举办。
上海戏剧学院党政领导历来重视包括科研在内的学科建设,对学术研讨会的支持一直不遗余力。因此,外国戏剧研究中心自2011年在时任院长韩生教授支持下成立以来,几乎每年都会召开一场由国内外戏剧学人参与的研讨会,其中不少还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如第一场“法国当代戏剧研讨会”、第一场“瑞典当代戏剧研讨会”、第一场“波兰与东欧当代戏剧研讨会”等,而这些会议也都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热烈响应与广泛支持,并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也正是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之上,去年(2021年)我们才得以先后举办两场研讨会。行文至此,不明就里的读者也许会心生疑窦,何以上戏的研讨会又开到了重庆?其实,这又与主管上戏科研工作的院领导杨扬副院长有关。杨院长来自外校,其思路往往别出心裁,有别于我这样的“老上戏”。在他看来,与其囿于佛西楼,不如走出校园,既有利于扩大上戏的影响力,又有利于加强与兄弟高校之间的友谊、增进相互之间的学术交往。正是在杨院长的鼓励下,经过几位热心老师的牵线,联系上了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旭春教授。虽然我俩从未谋面,但张老师的热情从第一通电话里就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当然,这种跨校、跨地区合作的学术会议,并不是个别领导就能决定的,更不可能独力完成。事实上,在整个筹备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了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党政班子尤其是李金树副院长的鼎力帮助,也得到了四川外国语大学校党政班子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其效率之高令人难忘。正是有了这一路上的绿灯,我们才能如愿以偿地于2021年5月15日顺利举行了上戏外国戏剧研究中心有史以来第一场在上海以外高校举办的研讨会。为此,我们心中对帮助和支持我们的每一位同人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校内外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却是各地高校戏剧师生们的踊跃参与,否则便如同摆好了酒席却没有赴宴的宾客一般令人尴尬。戏剧原本在中国就是一门小众艺术,不仅专业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就是设立戏剧专业的综合高校也是数量有限。就笔者所知,偌大的中国有3000多家综合高校,设立戏剧专业的高校竟然不超过30家,还不足1%,而设立音乐、美术和设计专业的高校数量却不知超过了多少倍!院校数量少,科研队伍也就大不到哪里去,更何况这支队伍里包含了戏曲、话剧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人员,具体到从事外国戏剧研究的人员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在欧美戏剧研究队伍中,由于英语是大语种,其队伍也就相对力量较强。同样,中国高校中英语专业十分庞大,其中研究英美戏剧者为数不少,而这也是我们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果然,通过两校联合发出通知,报名参会的人数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估。有了与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合作经验,2021年下半年我们又联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同样得到了刘丹丽院长和汪余礼教授的大力支持。可惜其时疫情加重,最后不得不取消计划,改回在上戏佛西楼举行。两场研讨会的主题相同,但下半年的这场涉及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俄罗斯以及北欧地区。虽然都属于戏剧大国,但由于其语言在国内归类为小语种,因而相关的学者队伍根本无法与英美戏剧同日而语。然而,我们的预估再一次被现实所突破。盖因近几年来,在疫情还没有肆虐全球之前,乌镇戏剧节、爱丁堡前沿剧展、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等多种戏剧活动以及京沪多家剧院,每年都会引进大量国外当下演出剧目,从而培养了一大批俄罗斯、德国和法国戏剧的“粉丝”,同时也储备了不少戏剧研究人才。因此,研讨会每个会场都人气不小,就连冷门的北欧戏剧竟然也是济济一堂。
两场研讨会虽在不同地方举行,但实质为一体,均以“当代欧美戏剧的源与流”为主题,分别为“英美戏剧专场”和“法德俄及北欧戏剧专场”。读者不难发现,由于既能够论源又可以溯源,因而呈现在眼前的论文集内容极其丰富,令人应接不暇。论文集涉及国家之多,研究面之广,在戏剧领域里恐怕并不多见,原因在于项目本身范围十分广泛,地域横跨欧美五大国,时间贯穿半个多世纪,且相互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的软硬隔离,因而给予论者极大的自由。从文章的研究对象来看,可谓琳琅满目:涉及的种类除了主流话剧之外,还包括音乐剧、“口述实录剧”“独角戏”、数字媒体戏剧等,甚至有“耳机剧场”。从论文的研究性质或主题来看,更是多姿多彩:有综合性的,也有个体性的;有国别的,也有跨文化的;有文本研究,也有训练方法研究;有研究戏剧与政治的,也有研究戏剧与战争的;有研究女性写作的,也有研究道德的或异化的……不一而足。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有不少学者(尤其是年轻一辈)更加关注剧场与舞台,这不仅更加符合我们会议本身的要求,也更加符合戏剧学学科本身的性质。与一般综合性大学的戏剧研讨会相比,重视戏剧舞台或剧场的演出实践才是戏剧艺术研究的应有之义。这也说明,自艺术学学科独立成为门类以来,我们的学者对戏剧学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人们在研究戏剧时,不再只是关注其剧本,同时也会关注其舞台呈现或剧场呈现,既符合戏剧学要求,又成为戏剧专业研讨会的特色之一。此外,由于篇幅有限,还有一些论文没有能够收入,另有一些则被其他杂志捷足先登,我们也能理解并予以尊重。
宫宝荣,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巴黎第三大学等院校,戏剧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法国政府艺术与文学骑士等称号。专著有《法国戏剧百年(1880-1980)》《梨园香飘塞纳河:20世纪法国戏剧流派研究》等,译有学术专著《戏剧符号学》、剧本《艺术》《1789年》等。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文旅部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基金项目,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欧美戏剧研究-首席专家。
马慧,南京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巴黎第三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英文期刊《中国戏剧》(Chinese Performing Arts)编辑;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戏剧艺术》《艺术评论》《南大戏剧论丛》《四川戏剧》等期刊上发表中、英论文十余篇。
张云蕾,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上海戏剧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从事学校对外交流工作,现任该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上海戏剧学院与海外优质高校等机构的交流合作以及传播中华文化等工作,在品牌项目、留学生事务及外事制度建设等方面颇有成就,在国际戏剧协会总部落驻上海等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序
一、美国戏剧
试论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先锋音乐剧
谢克纳味匣子训练法与印度味美学之比较
后现代戏剧时代的美国剧场——21世纪普利策戏剧奖巡礼
从《禁闭室》看欧洲戏剧理论在生活剧团创作中的交织
二、英国戏剧
英国戏剧实用主义传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戏剧的影响
2010-2020年英国戏剧概述
欧美数字技术介入剧场艺术趋势研究
极致的单纯——爱德华·邦德的戏剧创作
三、法国戏剧
21世纪初的中国与法国戏剧交流
太阳剧社的戏剧文本书写
瓦莱尔·诺瓦里纳的“否定”书写与“无人”戏剧
埃莱娜·西克苏的戏剧创作与女性写作
主体的缺席和人的异化:论阿达莫夫戏剧《侵犯》
四、俄罗斯戏剧
后苏联时期俄罗斯战争主题纪实戏剧中人的书写
当代俄罗斯口述实录剧的创作特征及舞台表现
严峻的考验——论罗佐夫戏剧《永远活着的人》的道德主题
俄罗斯当代戏剧导演德米特里·克里莫夫的视觉戏剧
21世纪初期俄罗斯戏剧表演导演艺术风格概述
经典的现代解读与原始阐释:康·博戈莫洛夫的舞台实验策略
道与谁人说——当代俄罗斯独角戏中的受话者功能
五、德国戏剧
论《英雄广场》主人公形象的叙事化刻画
沉浸与操纵:论耳机剧场的听觉构作
管窥当代德语戏剧之貌——以21世纪柏林戏剧节为考察对象
柏林墙倒塌前后的德国戏剧——从政治共同体到精神共同体
……
六、北欧戏剧
七、第十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