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中国古代意象进行研究的一部理论专著。意象是一个诗歌批评术语,也是探索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自古至今用法各异,以致造成了使用上的泛化现象。本书则在意象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意象理论产生的文化渊源、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对意象理论产生的影响、意象的相关性阐释四个方面来对意象进行阐述,作者从史料典籍中梳理意象产生的渊源,从文化学角度解读意象产生的特点,从传统思维方式中找寻古人的形象思维。该书对意象的研究系统深入,有理有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阐述晦涩艰深的复杂概念,对相关研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进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是《诗经·采薇》中的两
句诗。原意是说,往昔我离
开家乡,辞别亲人,外出服
役的时候,正值杨柳披拂的
季节。那细长的柳枝在春风
中纷披轻荡,缠绵牵系,恰
似我心中难舍难分、依依惜
别的情意。后来文人们就把
“杨柳依依”这种自然现象人
格化,用来表达离别时的种
种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久沿
成习。“杨柳”这一植物名称
就被赋予了离别的寓意。正
所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
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
《杨柳枝词》)。把情感物
象化、把物象情感化的艺术
手法所创造出的种种艺术形
象,因其中包含着不同的情
意,物象本身在特定的艺术
语境中,已不再被视为原来
的物象,而成为艺术家用来
表达某种情感的艺术符号,
比如“梅”用来象征高洁,“
菊”用来象征闲淡,等等。
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山
不是山,水不是水”,而成
为“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
语)的新艺术境界。这种营
构出的新艺术境界,被称为
意象。得鱼兔而忘筌蹄,得
意而忘言,是了悟艺术妙谛
的法门,对于意象的诠释和
领悟,也许能使你在“妙处
难与君说”的“妙悟”中,登
岸舍筏,到达艺术的彼岸。
王成怀,男,1938年生于河南省辉县。1961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1年赴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师从著名文学史家季镇淮先生。退休前为新乡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著有《灯下问学集》一部,发表论文40余篇。
引言
第一章 意象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
一、《周易》对意象理论产生的影响
二、《老子》的“道”论对意象理论产生的影响
三、庄子哲学对意象理论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 意象理论产生的文化渊源
一、中华文化形成的特点
二、道家文化对意象理论形成的影响
三、佛家文化对意象理论形成的影响
第三章 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对意象理论产生的影响
一、中华民族的主要思维方式
二、思维和形象思维
三、意象思维及其特征
第四章 意象理论的相关性阐释
一、“言不尽意”与“言尽意”辨
二、关于象征意象和比喻意象
三、老子的“象”论与意象
四、庄子的“忘”论与意象
五、禅宗的“悟”论与意象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