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析学(第3版)(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
定 价:49 元
丛书名: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
- 作者:张丽,尹华编
- 出版时间:2023/7/1
- ISBN:9787521440089
- 出 版 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84.1
- 页码:24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3
- 开本:16开
本教材是“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之一,依照教育部相关文件和精神,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和本课程特点,紧扣《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编写而成。全书共分十章,主要介绍了中药分析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及特点、中药分析的基本程序、国家药品标准、中药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生物样品内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分析以及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等内容。本教材为“书网融合”教材,即纸质教材有机融合电子教材、教学配套资源(PPT、微课、视频、图片等)、题库系统、数字化教学服务(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在线考试),使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立体化。
《中药分析学(第3版)(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实用性强,主要供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的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使用。
中药分析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及标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中药学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分析学是中药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目标是完成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分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中药品质评价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及中药成分的分析评价等任务。
《中药分析学》是“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之一,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及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中药分析学》,自2015年8月首次出版以来,经多年教学实践,使用效果受到同行们的肯定,并成功获评“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本次第三版教材修订在保留上一版教材体系框架与结构的基础上,紧扣《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对部分内容进行更新与完善,力求突出内容的进展性、系统性;分析方法的可靠性、普及性;格式体例的规范性、新颖性以及应用实例的代表性和示范性。在体现中药分析特点的同时,充分反映中药分析的发展趋势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精髓。本版教材更加完善并丰富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期为教材使用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学习内容。
党的二十大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要求亦是编写高质量专业教材的动力所在。本教材在编写中强化了课程思政和劳动育人理念,通过思政元素的挖掘,使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不断强化中医药自信和职业素养。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教材通过实例,不断强化学生劳动出真知的感悟。本教材同时配套有《中药分析学实验》,内容精选单元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引导学生感悟实践出真知的劳动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本教材共分为十章,编者以中药质量标准制定为主线进行相关内容编写。编写内容与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绪论(张丽);第二章中药分析的依据与基本程序(尹华),第三章中药分析供试品的制备(干国平);第四章中药的鉴别(张玲、刘永静);第五章中药的检查(王小平、罗庆云);第六章中药的含量测定(周晋、朱晓静);第七章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分析(马东来、蒙雄裕、王皎);第八章生物样品内中药成分的分析(周婷婷);第九章中药生产过程质量分析(耿婷、肖伟);第十章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包贝华);编写秘书(张毅)。本教材可供中医药院校中药学类和药学类专业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的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使用。同时,也可供从事中药质量检验、中药生产、中药新药研发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参阅。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编者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毅老师参加了大量的协编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教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专家、学者及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修订。
张丽,女,1971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分析教研室主任。1993年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到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工作,1999~2006年攻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中药炮制方向) 博士,论文“荆芥药材及其饮片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被选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7年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称号。从事中药分析与炮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6年,近年来主持并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副主编专业教材5部,参编多部,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分析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任务
一、中药分析学的研究对象
二、中药分析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 中药分析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一、中药分析的研究内容
二、中药分析的特点
第三节 中药分析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一、中药分析的历史沿革
二、中药分析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中药分析的依据与基本程序
第一节 中药分析的依据
一、中国药品标准
二、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药典简介
第二节 中药分析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一、取样
二、检验
三、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
第三章 中药分析供试品的制备
第一节 中药样品前处理方法
一、粉碎
二、提取
三、纯化
四、浓缩
五、衍生化
第二节 不同类型中药样品的前处理特点
一、固体中药样品的前处理特点
二、半固体中药样品的前处理特点
三、液体中药样品的前处理特点
四、外用膏剂的前处理特点
五、其他类型中药样品的前处理特点
第四章 中药的鉴别
第一节 性状鉴别
一、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
二、中药提取物的性状鉴别
三、中药制剂的性状鉴别
第二节 显微鉴别
一、中药材的显微鉴别
二、中药饮片的显微鉴别
三、中药制剂的显微鉴别
第三节 理化鉴别
一、化学反应鉴别法
二、微量升华法
三、光学鉴别法
四、色谱鉴别法
第四节 中药指纹图谱
一、分类
二、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评价
三、研究实例
第五节 特征图谱技术简介
一、中药特征图谱的概念和特点
二、中药特征图谱的建立与分析评价
三、研究实例
第六节 生物鉴别
一、分类
二、DNA分子标记鉴别法
三、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指导原则
四、研究实例
第五章 中药的检查
第一节 概述
一、中药的纯度
二、杂质的来源与种类
三、杂质的限量检查
第二节 中药常规物质检查
一、中药材和饮片中混存杂质检查法
二、氯化物检查法
三、铁盐检查法
四、干燥失重测定法
五、水分测定法
六、炽灼残渣检查法
七、灰分测定法
八、乙醇量测定法
九、膨胀度测定法
十、酸败度测定法
第三节 中药有害物质检查
一、内源性有害物质检查
二、外源性有害物质检查
第四节 中药制剂通则检查
一、制剂通则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二、常见中药剂型的制剂通则检查
第六章 中药的含量测定
第一节 常用含量测定方法
一、化学分析法
二、光谱分析法
三、色谱分析法
四、联用技术
第二节 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确认、转移和验证
一、分析方法确认
二、分析方法转移
三、分析方法验证
第七章 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分析
第一节 生物碱类成分分析
一、概述
二、定性鉴别
三、含量测定
四、常见生物碱类成分分析
第二节 黄酮类成分分析
一、概述
二、定性鉴别
三、含量测定
四、常见黄酮类成分分析
第三节 醌类成分分析
一、概述
二、定性鉴别
三、含量测定
四、常见醌类成分分析
第四节 三萜皂苷类成分分析
一、概述
二、定性鉴别
三、含量测定
四、常见三萜皂苷类成分分析
第五节 挥发油类成分分析
一、概述
二、定性鉴别
三、含量测定
四、常见挥发油成分分析
第六节 其他类型成分分析
一、香豆素类成分分析
二、木脂素类成分分析
三、环烯醚萜类成分分析
四、有机酸类成分分析
五、鞣质类成分分析
六、色素类成分分析
七、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类成分分析
八、核苷类成分分析
九、多糖类成分分析
十、无机类成分分析
第八章 生物样品内中药成分的分析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样品内中药成分分析的意义和任务
二、生物样品内中药成分分析的特点
第二节 生物样品的制备
一、常用生物样品的采集与贮存
二、生物样品的前处理
第三节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一、常用生物样品分析方法
二、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三、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验证
第四节 生物样品内中药成分分析实例
第九章 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分析
第一节 中药生产过程分析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一、中药生产过程分析的意义
……
第十章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