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史记》学术史进行较为系统简要的梳理。在结构上,本书主要按时代顺序梳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史记》学术成果及其观点,时间断限写到现当代,是《史记》研究的学术通史。在内容上,对汉至清的古代部分详写,对近现代部分简写,主要描述其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对每一时代《史记》研究史、阐释史的梳理,力求讲清楚阐释者的观点、阐释内容、阐释的新成分及其思想背景、新增思想成分的思想价值等问题,并结合时代思潮进行评价。在章节安排上,尽量通过梳理具有连续性论题的发展过程,辨析其源流与是非,以期更清晰具体地呈现《史记》学术史的发展线索。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
际,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
长达六百年的大动荡、大
变革时代。在这场深刻的
历史变迁中,此前思想文
化领域中各种处于萌芽状
态的意识形态、哲学观念
、历史意识、宗教神学、
文化科学等,都以成熟的
形态凝聚、荟萃,而涌现
出一批文化元典,为后世
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
一个义域广阔的开放性基
础。这些文化元典,包括
传统所谓“六经”和先秦诸
子之书,历史地奠定了中
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塑造
了中国文化的精神面貌,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
,就深埋在这批文化典籍
之中。
这批文化典籍以及后
世原创性的具有开创意义
的文化典籍,传统称之为
“中华经典”,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人们改用“元
典”的称谓。这一改变确
有深意,但却为人留下疑
惑。以笔者之见,这一称
谓的改变,反映着文化观
念的一大进步。“经典”表
征着典籍的神圣性和权威
性,经典思想意味着它的
只能遵循而不能分析和质
疑的属性,经典思维束缚
了思想的发展。我们知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属性是其革命性和批判性
,它要求我们以科学理性
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要
求我们从对“经典”膜拜和
盲从的传统积习中解放出
来,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
传统,以更理性的态度研
究传统。从“经典”到“元
典”,这一典籍称谓的改
变,意味着我们对传统文
化的研究,正在走上更为
科学而理性的道路。那么
,何谓“元典”?
元者,始也,首也,
意谓“第一”和“初始”。这
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化典
籍,对于后世思想文化的
发展,具有初始意义。
元者,大也,意谓宏
大而辽阔。这批文化典籍
提供的思想场域,涵盖了
后世中国思想发展的诸多
问题意识,具有全覆盖的
特点。
元者,善也,吉也,
有美好、宝贵和嘉言之意
。这批文化典籍提供了后
世中国最宝贵、善良和美
好的思想修养资源。
元者,基也,根也,
具有基础、根本、本源之
意。这批文化典籍是后世
中国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
,一切思想元素都来源于
此,一切思想的发展都以
此为根基。
元者,要也,有主要
、重要之意。这批文化典
籍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全
部,但却是中国文化中最
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总之,“元典”包含有
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及
大典、善典、宝典等意蕴
。“元典”称谓,既在某种
程度上包含了传统的圣典
、经典之义,又避开了对
传统典籍非理性尊崇的嫌
疑。
这是笔者以前曾经做
过的表述,转述于斯。这
批文化元典.包含了中国
文化的基本要义,奠定了
后世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但并不意味着由文化元
典所奠定的文化精神是一
成不变的。从先秦元典到
现代的中华文化,是一个
生成、发展、传承、演变
而不断提升的历史过程,
是一个思想发展的生生不
息的过程。
思想发展的动力何在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
“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
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
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
呢?”(《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
社1995年版,第292页)
的确如此,中国元典精神
的发展,就是和中国社会
经济的发展、中国历史进
程的演变,平行而进的。
中国历史的每一次变革,
以至每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都催促当时代哲人从元
典著作中寻找答案,并从
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对元
典著作做出符合新时代需
要的创造性阐释,为时代
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这
种不断地返本开新的思想
创造活动,就形成了生生
不息的元典文化的学术史
、思想史。
历代学人对元典精神
的时代性阐释,都是元典
文化精髓在更高层次上的
发扬和转换,是将原有文
化元典本已蕴含的文化意
蕴在新形势下重新发现、
重新唤起,并赋之以新的
生命活力。这样,历代学
人对文化元典的重新阐释
,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精神
的发展史。我们今人所继
承的中华文化传统,就是
这样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
不断的阐释中形成的。中
国文化精神,不仅深埋在
固有的文化元典中,也活
跃在历代学人对元典不断
阐释的学术史之中。而要
认识今天中国文化的基本
精神,理解这种文化的思
维特性,洞彻我们的民族
心理,就需要下功夫去做
元典学术史的研究工作,
并把研究的成果向社会推
广。济南出版社策划出版
的这套《中华元典学术史
》丛书,立意就正在这里
。本丛书的组织者,希望
我们的社会大众,能够在
这套书中,看到我们民族
文化的精髓和内核,了解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
轨迹,明白民族文化的发
展趋势和历史走向,从而
更加科学而理性地看待我
们所传承并将继续发扬光
大的民族文化传统。
从这样的著述宗旨出
发,我们要求著述者坚持
学术史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论思想,深刻揭示元典著
作被不断阐述、返本开新
的时代内涵,从中国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阐释元典精
神的生命力;
从学术史著述的基本
特性出发,我们要求著述
者严格遵循传统的“辨章
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
史逻辑,清晰地描述元典
精神发展演变的历史线索
,以揭示中国文化精神的
思想轨迹;
张桂萍,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1992一1999年,就读于新疆9币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及硕士学位:1 999—200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至今执教于西南大学文学院。已主持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清人文集《史记》评论资料类编与研究”,出版《(史记)与中国史学传统》《爱情与侠义的倾诉》等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前言
第一章 父子相继,创为通史:《史记》的成书与流传
《史记》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史记》的版本与流传
第二章 天人古今,实录为根:《史记》的写作主旨及思想价值
《史记》“究天人之际”
《史记》“通古今之变”
《史记》“成一家之言”
《史记》的实录
第三章 实录谤书之争:汉魏晋南北朝《史记》学术史
对司马迁与《史记》的评论
对《史记》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评论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对《史记》的评价
第四章 褒贬与实录并重:唐代《史记》学术史
刘知幾《史通》对《史记》的评论
纪传体正史的确立与对《史记》体例的讨论
对直道与信史的追求
第五章 上下求索,会归于理:宋元《史记》学术史
通史撰述的兴盛与《史记》体例的评价
马班比较论的全面展开
对司马迁思想及史家修养的评论
论史之风及《史记》评论的义理倾向
第六章 博其大义,成其文章 :明代《史记》学术史
古文统序的形成与《史记》经典地位的确立
马班比较论的总结趋势
良史论与“史公三失”论的翻案
纪传体通史的衰微与《史记》体例论
第七章 镕历代,思通变:清代《史记》学术史
桐城派的《史记》评论与古文理论的体系化
从班马优劣到班马异同
对《史记》体例的理论总结
对“谤书”发愤说的否定与史德论
第八章 综合性多学科研究:近现代《史记》研究及其方法论
新史学建设与《史记》研究的新变
唯物史观与《史记》思想理论研究
《史记》的多学科研究
第九章 《史记》学术史的历史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