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几十条与数字时代和大数据有关的关键词组成,提供了学者、技术人员与艺术家之间的跨学科对话,但不是单纯的词汇表。内容包括“机器人”“算法种族主义”“对话代理”“演示”“界面”“元数据”“自我追踪”等,涉及广泛的学科方法,如哲学文化理论、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社会学、政治地理学、设计与信息研究。一些章节还引入了节新的概念和方法,从滥用“无人机”数据库”到“可视化”和脆“弱性”,不仅挑战了“预测”与“客观性”等常见术语的传统用法,还引入“话题标签存档”了和“抄袭规范”等不太为人熟知的术语。“不确定性”是档案实践固有的属性中作为知识场域的档案充满了未知、错误与漏洞,它们存在于大数据体系,甚至被其放大。本书将档案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应用于大数据。考察了大数据对认识、艺术社会和政治的广泛影响,为关注艺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应用数据科学、数字人文,以及其他许多跨学科问题的读者提供了批判性的方法和话语框架。
边界计划:“边界计划”是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在2020年启动的研创计划,它深信艺术不仅能够,也必须在突破与划定边界之间不断追问和演绎。其研究出版的**方向围绕雕塑与公共艺术,传递与艺术作为一个“形象”的文化与社会意义相关联的普遍性问题;再由“数字奠基”接力,触发有关当下及未来的感受力与艺术力。“边界计划”提倡一种“阅读”的过程,并与来者共筑一个无界却有形的生态。
《不确定的档案》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与数字时代及“大数据”有关的各种关键词。这本书由导言和61篇长文词条组成,它通过提供来自多个学科的学者、活动家与艺术家之间的跨学科对话,超越了单纯的词汇表的作用。书中的文章来自范围广泛的学科方法,包括哲学、文化理论、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社会学、政治地理学、设计和信息研究。一些章节引入了新的概念和方法。涉及的概念从“滥用”“无人机”“数据库”,到“可视化”和“脆弱性”,它们不仅挑战了“预测”与“客观性”等常见术语的传统用法,还引入了“过度拟合”和“复制规范”等不太为人熟悉的术语。撰稿人的专业范围极广,涉及诸多研究前沿领域的专业学者。“不确定性”是档案实践的固有的属性,作为知识场域的档案充满了未知数、错误与漏洞,这些也存在于大数据体系中,甚至可能被放大。本书通过将档案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应用于大数据,充分考虑了大数据对知识的广泛影响。本书对关注数字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应用数据科学、数字人文学科,以及其他许多跨学科问题的学者极具吸引力。
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实践
和理论的研究与探索过程
中,域外文本的翻译与引
介,始终贯通其百年多来
的历史进程。从20世纪前
半叶对基础性西方艺术知
识的引进,再到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对苏联及东欧
艺术思想与技术理论的吸
收;从改革开放以来对西
方现当代艺术讯息与思想
的集中输入,到全球化时
代对艺术学各学科著述的
相关译介,无不在正面意
义上为艺术各学科及其专
业发展打开了视野,推动
了中国艺术教育理论和学
科的建设,铸就了中国当
下艺术教育的价值链条。
然而,也正是此价值链
的构建,让我们认识到,
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国的
艺术学在西学引介的经纬
之构上还不够,仍有所欠
缺。特别是在今日之“后全
球化”及新科技时代,如何
在接续与反思艺术历史的
同时,从繁杂的思想碎片
中构建起一种艺术的新视
域或一种可被感知的价值
期待,在一个更高的层面
上睁眼看世界,引介之路
仍需延伸和拓展。
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
公共艺术学院发起的“边界
计划”,正试图以此为导向
,选择在全球当代艺术与
批评研究颇受关注的作者
著述,力图让我们在历史
与批评的语境中感知雕塑
与公共艺术发展的起承转
合及其现象与意义的流变
,呈现与艺术作为一个“形
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相关
联的普遍性问题。然而,
这里应强调的是,“边界计
划”并不试图搭建一个史论
话语,从而叠加一套纯然
的研究理论,而是尝试提
倡一种“阅读”的过程,让众
多艺术的“形象”都被置入其
中。在这个过程中,读者
能感知到那些被提示的阅
读语汇,以及它在一个更
大的语境中的位置,从而
使我们在睁眼看世界的同
时,为中国艺术教育的研
究、教学及社会参与等领
域的弛展、拓新提供思想
资源与动力,以有形的问
题边界,演绎艺术实践的
无界。
作为中国近百年现代美
育的重要践行者,中国美
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
院深信,在一个多维多层
转型的时代接口,随着中
国雕塑人放眼世界而积为
精进,中国当代雕塑与公
共艺术自主性的创造性发
展值得期待。虽挂一漏万
,然襟抱无垠。
2021年7月29日
张钟萄,哲学博士,现于中国美术学院从事当代艺术与艺术哲学研究,并在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相关课程,研究方向还包括数字文化与伦理学。近期出版包括《接连不断:特定场域艺术与地方身份》《装置艺术:一部批评史》《作为探究的艺术:迈向艺术、科学与技术的新合作》《公共艺术关键词》等。他同时也撰写艺术评论。
致“边界”
序
边界计划、数字奠基
译者导读:数字批判与当代艺术中的概念创新
致谢
大数据作为不确定的档案
1.滥用 (Abuse)
2.情感(Affect)
3.聚合 (Aggregation)
4.算法种族主义(Algorithmic Racism)
5.机器人(Bots)
6.关怀(Care)
7.共谋(Complicity)
8.对话代理(Conversational Agents)
9.冷却(Cooling)
10.抄袭规范(Copynorms)
11.数据库(Database)
12.演示(Demo)
13.戒毒(Detxo)
14.数字助理(Digital Assistants)
15.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
16.DNA
17.无人机(Drone)
18.错误(Error)
19.伦理(Ethics)
20.执行(Executing)
21.专业知识(Expertise)
22.田野(field)
23.形象(Figura)
24.文件(File)
25.肉身(Flesh)
26.故障(Glitch)
27.话题标签存档(Hashtag Archiving)
28.还魂论(Hauntology)
29.IR (Instrumentality)
30.界面(Interface)
31.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
32.潜在因素(Latency)
33.元数据(Metadata)
34.移民地图(Migrationmapping)
35.(误)判性别([Mis]gendering)
36.误读(Misreading)
37.自然的(Natural)
38.混淆(Obfuscation)
39.组织(Organization)
40.异常值(Outlier)
41.表演测量(Performative Measure)
42.预测(Prediction)
43.袋里(Proxies)
44.量化(Quantification)
45.遗存(Remains)
46.修复性(Reparative)
47.自我追踪(Self-Tracking)
48.转换语(Shifters)
49.分类(Sorting)
50.替身(Stand-In)
51.供应链(Supply Chain)
52.技术遗产(Technoheritage)
53.“加载中”(Throbber)
54.Time,now(时间.现在)
55.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
56.非思(Unthought)
57.价值(Values)
58.可视化(Visualization)
59.脆弱性(Vulnerability)
60.删除词(Word)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