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通过对地方高校发展的路径探索,提出“UGE”三位一体、工学结合协同育人、“校地合作”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国际化及绿色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通过构建“四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最后,以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慕课”背景下地理微课程教学设计、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风景园林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
为了进一步优化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持续发展,教育部等三部委于2015年发布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全面开启了地方高校的“转型之路”,为地方高校推进应用型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审时度势,及时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观念;对于高校来说,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制定具体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2012年以来,河南省教育行政部门以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抓手,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动全省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并于2013年和2014年先后确定两批共15所本科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进行转型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2014年,全国178所高校在河南黄淮学院联合发布《驻马店共识》,发出了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共同之声”。2015年,河南省启动了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以下简称“示范校”)建设,先后分三批共16所“示范校”参与试点探索建设,从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发展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面向地方产业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对接当地战略新兴产业的新专业建设,积极应对产业的升级改造,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融入传统专业,加大“四新”专业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实行人才培养分层分类,强化对创新引领型人才的培养;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鼓励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发展,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架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河南省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亿元,积极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逐渐形成了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河南现象”“许昌模式”。2020年,站在“十四五”发展的节点上,这些“示范校”已经实现从单一的师范或技术院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变,并正在逐步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迈进。
许昌学院教授,现任许昌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原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院长,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主编多部教材,从事城乡规划等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第一章 绪论 / 1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 二、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3 三、 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 5 四、 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 10 第二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 理论与实践 / 15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 一、 地方应用型高校 / 15 二、 应用型人才 / 16 第二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 / 17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 17 二、 教育服务社会理论 / 17 三、 产教融合教育理论 / 18 四、 OBE 理念 / 19 五、 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 / 20 六、 “大应用观” 理念 / 20 第三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 21 一、 从 “教师中心” 到 “学生中心” / 21 二、 从 “知识为本” 到 “能力为本” / 22 三、 从 “结果导向” 到 “过程导向” / 23 四、 从 “学历优先” 到 “经历优先” / 25 五、 从 “成果为王” 到 “应用为王” / 26 六、 从 “学为核心” 到 “发展核心” / 27 第三章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的转变与发展定位 / 30 第一节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 / 30 一、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 30 二、 地方高校向高质量目标推进 / 33 第二节 地方高校应用型发展的定位 / 36 一、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 / 36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 / 39 三、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 39 第四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 42 第一节 机制的内涵与中英比较 / 42 一、 机制的内涵 / 42 二、 英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 43 三、 中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 43 第二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 46 一、 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 / 46 二、 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机制 / 47 三、 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 47 四、 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机制 / 48 五、 校地共建的人才队伍激励机制 / 49 六、 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 49 第三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案例———以许昌学院为例 / 50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 50二、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 / 51 三、 完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机制 / 51 四、 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机制 / 52 五、 完善校园文化的长效发展机制 / 52 六、 构建内涵式发展激励机制 / 53 第五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54 第一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 / 54 一、 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分期 / 54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 / 57 第二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 58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 58 二、 现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 59 第三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 61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 / 61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 / 63 第六章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与路径———以许昌学院为例 / 69 第一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 / 69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69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及培养框架 / 70 三、 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 72 四、 “四位一体” 推进创业教育 / 74 第二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 75 一、 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 75 二、 建立政、 产、 学、 研合作机制 / 76 三、 紧贴区域产业, 培育专业集群 / 77四、 校地共建,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 78 五、 人才强校, 推动校地人才共享 / 78 六、 围绕人才培养, 实施 “五育协同” / 79 七、 多方参与, 培养应用型人才 / 80 八、 坚持以生为本, 完善学业评价 / 80 第七章 地方高校产业学院建设 / 82 第一节 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础 / 82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82 二、 建设的理论基础 / 82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 / 83 第二节 产业学院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和治理体系 / 85 一、 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 / 85 二、 产业学院组织架构 / 86 三、 产业学院运行管理 / 87 四、 构建产业学院治理体系 / 88 第三节 产业学院建设的任务 / 89 一、 创新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 89 二、 打造高质量学科专业集群 / 89 三、 构建校企融合式课程体系 / 90 四、 构建产、 学、 研、 创实践平台 / 90 五、 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 / 90 六、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90 第八章 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及专业集群建设 / 92 第一节 应用型专业建设的现状 / 92 一、 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内涵 / 92 二、 应用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 95 三、 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成效 / 97 第二节 高校应用型专业的重构 / 100 一、 以 “四新” 为着眼点, 重构专业布局 / 101 二、 以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流应用型专业 / 103 三、 以建设成效为标准, 构建评价体系 / 103 第三节 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 / 107 一、 专业集群的研究进展 / 107 二、 专业集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 108 三、 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路 / 109 四、 地方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许昌学院为例 / 113 第九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 121 第一节 应用型课程体系 / 121 一、 应用型课程的内涵 / 121 二、 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 / 124 第二节 应用型课程改革 / 125 一、 应用型课程与模块化课程 / 125 二、 应用型课程目标的调整 / 126 三、 应用型课程的设置 / 127 四、 应用型课程的实施 / 127 第三节 应用型课程开发 / 129 一、 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建设 / 129 二、 基于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 / 130 三、 应用型课程开发的实践 / 130 第四节 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实践———以许昌学院为例 / 132 一、 项目驱动带动课程重构 / 132 二、 把课堂 “交” 给学生 / 134 三、 构建 “三微” 课堂 / 136 第十章 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 138 第一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 138 一、 实习实训基地的内涵与建设 / 138 二、 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 / 140 三、 实训基地的类型与机制 / 142 四、 构建 “四维一体” 实践教学体系 / 143 第二节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144 一、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 144 二、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 148 第三节 产教融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 150 一、 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的条件 / 150 二、 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的原则与方式 / 151 三、 产教融合基地的基本功能、 架构与效果 / 152 第十一章 构建 “书院制” 育人体系 / 156 第一节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 156 一、 中国古代书院的起源 / 156 二、 中国古代书院的架构 / 157 第二节 “书院制” 育人体系的构建 / 158 一、 现代书院制度的兴起 / 158 二、 “书院制” 育人体系 / 159 三、 “书院制” 的组织管理 / 161 第十二章 “双创融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 / 164 第一节 “双创融合” 机制建设 / 164 一、 “双创融合” 的概念 / 164 二、 “双创融合” 的基本思路 / 164 三、 “双创融合” 机制 / 165 第二节 构建 “双创融合” 教育体系———以许昌学院为例 / 167 一、 构建 “双创融合” 课程体系 / 167 二、 构建 “金字塔” 形实训体系 / 169 三、 构建 “双创融合” 育人体系 / 171 第十三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系 / 174 第一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 174 一、 应用型人才质量的内容 / 174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 / 177 三、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判与校正 / 180 第二节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 能力和技能体系 / 181 一、 知识体系 / 181 二、 能力体系 / 183 三、 技能体系 / 183 第三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和问责机制 / 185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输入质量保障机制 / 185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质量保障 / 186 三、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责机制 / 188 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输出质量保障机制 /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