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写给青年建筑史学习者的一封长信,也是对学习者的恳切关怀与长久陪伴。作者以读书札记丛编的方式,将读书识人的示范,汇入教书育人的途程。
书中内容包括四部分:前言,建筑史教学讲稿,前贤学术研究,以及专栏简介文章、书序及读书笔记选录。前言所述的写作缘由与读书建议,是青年学习者探索学术和自我成长的引航灯,值得一读再读。正文以建筑史教学讲稿开篇,介绍建筑史学习的主题、人物与著作,简要指明建筑史学习的必经之路。接着,本书展开对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陈明达、卢绳等先生的学术追溯,呈给读者一场场精彩的心灵对话。最后,本书收录了作者撰写的期刊专栏简介文章、书序及读书心得,真诚地阐释如何读书、如何写作,是对青年学生大有裨益的学习范本。
丁垚要我为他的书稿写 序,这就给了我一个借光他 的书说几句话的机会。在这 个写书的人多、读书的人少 的年代,丁垚来了个把读书 和写书放到一起的办法,于 是有了这本“读书札记丛编” ,这对于那些瞄准晋职杠杆 ,不读书使劲写书的人是个 棒喝。 读书始终是国人,不, 是整个人类都要做的事情。 人通过读书等后天学习将人 类的文明代代相传,这成了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当代 之所以读书的人少,是因为 知识爆炸,读不过来,且嫌 读书烦改为听书,再改为看 影视戏说之类,最重要的是 ,如今国人多不再面临物质 上的匮乏,不少人有钱兼有 闲,动辄躺平,不像当年我 辈,要是不读书,连养家糊 口都难。那么丁垚出了书谁 去读呢?他是王其亨老师的 得意弟子,也是我们建筑史 界看重的后起之秀,粉丝和 拥趸不少,看来此书的读者 主要是学校建筑系的学子, 包括大量未来的建筑师、规 划师和少量的建筑史学的衣 钵传人。从书中可以看出丁 垚不在乎有多少人读,他诉 说自己的心声,会心处当在 不远。 读书之于读书人是一种 享受,对于享受者,自然不 必分辨哪一段对于前程有用 。几十年前建筑学人在工科 的大环境下,主要的目标是 学会画出造房子的图纸,是 将艺术和技术融会贯通到自 己的设计中。那时渴望读书 而不可得,就算改革开放, 域外大量书籍涌入,设计师 也多是只看图不看文字。的 确如钱锺书先生所调侃的, 鸡蛋好吃管它是哪只老母鸡 下的。可是当下的建筑学人 却要面对一个问题,国内建 设由增量发展转变为存量发 展,建筑设计被纳入了集约 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市场 需求中,建筑成为信息时代 表达文化的重要媒介,因而 读书成为建筑职业人员的学 术根底,而从历史中寻找回 应未来挑战的策略便是不二 法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 的前景不确定性,使得所有 从事开拓性和建设性工作的 学人都面临着新的问题。本 来就浮躁的学界再叠加上平 静的书桌摆不下去的新问题 考验着学人的定力,“读书 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 是一种,如顾炎武那样关注 学术如何经世致用则是另一 种。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 后李泽厚先生所说“思想淡 出,学术凸显”对于建筑界 而言意味着需要学术补课的 话,那么新形势下对思想的 高度期待无疑更叠加在建筑 学人学养和思想素质培养的 渴求上。 我欣赏丁垚不但乐于读 书且善于读书,他读书见物 又见人,他在史料中构建起 自己和前贤心灵沟通的精神 世界,对“每只下蛋的老母 鸡”都能娓娓道来。他秉承 营造学社学风,中西兼修, 左右逢源,且不仅专注于自 己的史学,也针对学校教学 的应用性需求对史料进行新 的阐述,他的课要求天津大 学学子既读有字之书也读那 些石头和木头书写的无字之 书。克罗齐说:“一切历史 都是当代史。”不少建筑史 学者都在面对时代的课题重 新构建自己诠释历史的框架 ,本书似乎也披露了些许丁 垚构思的自己的框架。我相 信随着思考的深入,他的框 架会被继续补充和调整,我 期待第二本书会在不久之后 冒出来。 东南大学教授 朱光亚
丁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建筑史及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观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聚焦于唐辽宋时代佛教建筑艺术的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 《梁思成建筑设计作品辑略》,2021年 《蓟县独乐寺山门》, 2017年 《营造法式辞解》,2010年,整理陈明达遗稿《义县奉国寺》2008年,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