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是一种文化,舞蹈身体更是升华的文化。中国当代舞蹈不仅承载着中国舞蹈文化的传承,也有着世界语境下的对话诉求。在这两方面,当代舞蹈在链接传统与未来,本土与他者的过程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转化与创新。尤其是在国际语境下的交流中,各舞种的内涵和外延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何解读中国当代舞蹈,如何突破固有观念下的理解,这对自身发展和对话都是有一定意义的。无论是中国当代审美需求中,还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架下,中国当代舞蹈都更加凸显中国逻辑,体现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实现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复兴,从而与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共振。
本研究的思考始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后,也正是中华民族在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开元之时。站在这一里程碑处,希望通过回首自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过程的梳理、审视和提炼,分析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交织在整个巨变中国的发酵,从而可以更清晰的在新时代的时代契机中,理性的寻找问题的症结和对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当代中国舞蹈如何立足本土寻求突破,在文化自信中定位主体性,扎根中华优秀文化母体,以时代性创新的形式,为人民而舞,以舞蹈讲好中国故事,记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中国舞蹈的纽带,连接了中西,连接了古典与现代,呈现出新时代之前中国舞蹈发展的基调,也是众多问题的潜伏和积累。如何把握这一时期中国舞蹈发展的规律和关键因素,不仅关乎认识和理解、总结和评价,更对解释和解决21世纪以后的舞蹈现象和发展提供了依据。在对整个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舞蹈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后,本文不以时间顺序,而是以影响因素为板块,在每个板块中分舞种进行历时分析,既有史实的陈述,更侧重于历史焦点的分析和总结。主要通过影响因素的提炼和发展过程中的焦点为线索,总结和归纳彼时舞蹈领域出现的高频词汇、论争焦点、时代问题的集中反映,从而得出四个因素以及一个关键词:改造。
中国当代舞蹈发生的背景,是为民族存亡而斗争,这从一开始就决定,几乎所有的舞蹈行为,都要统一在“民族”的主题下。中国舞蹈就以民族性为使命,将个体、舞蹈艺术以及国家民族的命运牢牢地捆绑在一起。所论及的四个影响因素,在20世纪后半期实际上共同呈现出一个核心的主题:改造。通过对苏联舞蹈模式的改造;通过对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的改造;通过对现代舞的改造;通过对舞蹈市场化的改造,将中国舞蹈这个作为文化的一种表征形式。以民族性的中国舞蹈走进世界舞蹈的视野,在“世界”的立足、崛起和强大,挥发出文化性的中国舞蹈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复兴,从而与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共振。
站在今天的角度再回望,新时代之前中国舞蹈是在世界舞蹈模式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与当时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与世界平等对话的历史任务有关。中国在古代帝国衰落以后,以西方现代性为参照系而从事文化的全面现代化运动,力图获得现代文化所具有的那些基本性质,似乎中国舞蹈在世界舞蹈的样板的模仿和追求中,才能产生世界性的意义。但同时中国舞蹈家们有清醒的意识到,形式丰富、意蕴深厚、审美迥异的中国舞蹈的文化性与民族性的重要意义,在长达几十年的当代中国舞蹈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核心视角“改造”这一重要概念。这种改造是由文化性的层面转换成了兼具民族性的艺术形式,一方面取得了族群的文化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时期,当代中国舞蹈立足本土寻求突破,在异质文化的涵濡中凸显自身的文化优势,在“一体多元”的舞蹈发展定位中,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共振。这样的意识贯穿在整个当代中国舞蹈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持续到21世纪。
直到新时代的今天,我们高举“四个自信”的旗帜,真正开启中国舞蹈主体性的探索与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联结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我国舞蹈艺术愈发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全新面貌,其是艺术他律性中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反映着舞蹈艺术自身在时代洪流中的主动选择。
在笔者完成此部分的研究之时,虽然时间已经进入“新时代”的划分范畴,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然而对中国舞蹈发展的重大进步还未曾突出的彰显。而本书的出版之时,已是经过新时代十年间的历程,中国舞蹈的实践取得了质的飞跃:舞蹈作品数量达到峰值,舞蹈精品层出不穷:舞蹈题材丰富,将传统激活注入时代精神;舞蹈观念不忘初心,为人民而舞入脑入心;舞蹈形式突破创新,出圈跨界云端起舞;舞蹈主体性立场坚定,以身体文化传播中国故事。尤其是新时代的十年,解决了一直困扰中国舞蹈发展的诸多问题,诸如在本研究中提到的古今之争、中西之争、灵肉之争等等,都在新时代得到了彻底解决。
其根本原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全体人民空前团结、万众一心,信心百倍、平视世界,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文化自信催生的“国潮风”与传统文化热的思潮下,新时代舞蹈强调对中华文化价值、生命力、创造力的理解,以生动的艺术实践开掘和呈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美学内涵。大量涌现的优秀作品成功地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通过现代方式激活传统文化创作空间、赋予传统文艺资源以新的时代精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可行道路。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国情、世情,将文化问题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进行思考,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因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何理解中国舞蹈的历史和现实,更确切地说,如何理解历史和现实维度下的中国舞蹈艺术的经验及其理论总结,其实质就是以中国化的舞蹈理论解释中国式的舞蹈经验,形成自主的定义权和话语权,强调中国思维、中国逻辑,带动对整个中国舞蹈理论主体性的重视。目前在舞蹈界开启对于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研究,将通过对新时代中国舞蹈的研究,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中国舞蹈概念和表述,引导国际舞蹈界展开对中国舞蹈的研究和讨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入口,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以舞蹈这种超越语言独特的情感感知方式,建立主体性的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审美、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从而提升国际影响力。
王欣,艺术学博士,副教授,民革党员。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本科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硕士为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教育专业,博士为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方向。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国际舞蹈研究学会会员。北京舞蹈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北京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多年来致力于舞蹈学一线教学,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等重量重大研究项目。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一)20世纪后半期
(二)影响因素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艺术学理论的方法
(二)分析心理学的方法
(三)认知美学的方法
(四)现代文化人类学的方法
五、本书若干原创性的思考
六、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第一章 苏联舞蹈模式的深远影响
第一节 苏联模式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 苏联模式在中国舞蹈各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苏联模式对芭蕾舞的影响
二、苏联模式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三、苏联模式对部队舞蹈的影响
第三节 苏联模式对舞剧的影响
一、舞剧题材选择
二、舞剧形式
第四节 苏联模式对舞剧编导方法的影响
一、戏剧芭蕾编舞法
二、交响芭蕾编舞法
第五节 苏联模式对舞剧理论的影响
第六节 现实主义的创作思维:苏联模式的根本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舞蹈民族性的恒定追求
第一节 中国民间舞的民族化改造
一、“为人民而舞”观念的传承与意涵的纵深
二、20世纪80年代情感回归与内涵的改造
(一)民间舞的情感回归
(二)民间舞内涵的改造
三、20世纪90年代寻根回归与现代化改造
(一)民间舞的寻根回归
(二)民间舞的现代化改造
第二节 中国古典舞的民族化改造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古典舞的名义重建
二、20世纪80年代古舞新韵的思考
三、20世纪90年代百舸争流的趋势
第三节 中国芭蕾舞的民族化改造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芭蕾舞的突破与“文革”的畸形繁荣
……
第三章 现代舞对中国舞蹈的化合作用
第四章 中国舞蹈市场化的进程推动
后记:20世纪后半期中国舞蹈——以身体文化共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