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重通过武士崇尚武力和战争的生存方式,探究武士道“为什么是这样”。17世纪前的武士是职业战士,依靠武力夺取战争胜利、获得主君恩赏,有武则兴、无武则亡。武士道作为职业战士的道德规范,在战争中产生和发展,服务于武士崇尚战争的生存方式,以及“打天下”的使命任务,以穷兵黩武为荣,煽动侵略扩张。德川时代,天下太平,武士由职业战士演变为治国理政的官僚。适应武士作为行政官僚“治天下”的需要而产生的武士道,主要由幕府制定,旨在维护幕藩体制,提升武士作为统治者的综合素养。
改变日本历史命运的武
士,因武力争夺国家土地
财富的需要而产生,以杀
生为业,以弓矢刀剑为谋
生工具,以杀戮技能为生
存资本,以战争为财富的
源泉和晋升的阶梯。在武
士的战争生活中产生的武
士道(“兵之道本身就是武
士应有的作战能力”)包括
战争技能和战争精神,是
武士文化(战争文化)的
核心内容,反映武士崇尚
武力、依靠战争获取功名
利禄的生活方式,是武士
夺取战争胜利的指导思想
和行动准则,鞭策武士在
战争中“建功勋、立伟业、
获恩赏、扬武名”,体现人
生价值。
8世纪作为私人性武装力
量产生的武士,是日本民
族的脊梁、日本民众长期
效法的楷模,作为幕府时
代的统治阶级以独特的方
式治理国家近700年,使日
本成为尚武轻文的国家;
进入近代后,士族继续在
政界、军界、思想文化界
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日本
近代化和日本军国主义道
路的设计者、领导者和推
动者。
道德源于生活,有什么
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道
德。职业道德古已有之,
与老师教书育人、医生救
死扶伤、商人老幼不欺一
样,日本的武士道也是一
种职业道德,即以战争为
职业者的职业道德(军人
的道德规范或称军人精神
)。在日本,士农工商都
有自己独特的职业道德,
如武士的武士道,农民的
农人道,町人(手工业者
和商人)的町人道。
“武士道是一种作风,而
不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实
践的伦理,而不是一种教
义的道德。”它是以战争为
业的武士在战争(“武士道
之母”)中产生的实践道德
,是武士社会通行的风俗
习惯,不尚空谈,注重实
践,因而德目虽然简单,
效果却十分强大。武士道
作为武士的职业道德,以
忠诚、武勇、名誉、信义
、质朴为主要内容,旨在
应对战争实践、维持主从
关系、保持武士品格和增
强武士集团内部的凝聚力
,进而煽动侵略扩张,鞭
策武士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确保武士团的兴旺发达
。简言之,武士道的德目
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目
的是夺取侵略扩张战争的
胜利和满足自己的利益需
要。
有什么样的武士,就有
什么样的武士道,武士道
以武士的生活方式为转移
。武士在历史上经历了几
个不同的阶段,各历史阶
段所处的地位、履行的职
责、生活方式、活动目的
大相径庭。例如,在8至12
世纪末,属于私人性的武
装力量,处于在野地位;
以武为本,依靠侵略掠夺
满足利益需要,奉行弱肉
强食的丛林法则。在12世
纪末至19世纪中叶,凭借
武力成为行使统治大权的
统治阶级。镰仓和室町时
代的武士生活在战事频频
的战乱时代,主要履行战
士的职责,依靠战争扩大
领地和权力,是职业战士
和土地所有者,保有“从者”
的独立性;德川时代,“兵
甲不兴”,武士既是统治者
又是都市生活的消费者,
却不再是职业战士和土地
所有者,失去了建立军功
、增加俸禄的机会,失去
了“从者”的独立性。在19世
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叶,
武士不再作为特权阶级而
存在,但由于他们在幕府
时代所受的教育和训练,
特别是在倒幕维新活动中
的功勋,因而能够牢牢占
据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
并决定近代日本的发展方
向和发展方式。一方面,
随着士族进入政治、军事
、经济、文化教育、新闻
媒介等领域,武士传统的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渗
透到了社会各阶级之中;
另一方面,随着全民皆兵
制和《军人敕谕》《教育
敕语》等全民武士化政策
的推行,武士道也由武士
的道德规范扩展为全体国
民的道德规范。
武士在各历史阶段所处
的地位、面对的形势、履
行的职责、承担的使命等
不尽相同,因此,各历史
阶段的武士道千差万别,
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德
川时代的武士,既不是职
业战士,又不是土地所有
者,只是“带刀官僚”和“食
禄者”,并不具备武士与生
俱来的、作为战士的根本
特征。平安、镰仓和室町
时代的武士道来源于武士
的战争生活,主要是职业
战士夺取战争胜利的指导
思想和精神力量;德川时
代的武士道是幕府、幕臣
、藩主和学者出于维护幕
藩体制、维护天下太平的
需要,为武士——行政官僚
(统治者)量身定制的,
只是武士身份者——统治者
提高道德修养的思想工具
,或者说只是幕府通过法
律手段为社会各阶级规定
的生活方式中的一种。总
之,应该以发展的、动态
的视角看待武士和武士道
。
总体上说,一方面,武
士道作为武士的道德规范
,和平时代维护武家社会
的和谐稳定,维护武士政
权以武为本的统治体制;
战争时期充当战争教育的
思想工具、夺取战争胜利
的精神力量,鞭策武士在
战场上建功立业,以死于
主君马前为理想归宿。另
一方面,平安时代只是私
人性的道德规范,幕府时
代与武家政治相结合,升
格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
和社会的伦理道德支柱;
近代日本效忠天皇的新武
士道,既是天皇制政权意
识形态和国民道德的核心
内容,又是煽动全体国民
积极投身于侵略扩张战争
的思想工具,还是军国主
义的精神支柱。
武士产生之初是靠武力
吃饭的私人武装,后来通
过战争发展成为世袭的职
业军
娄贵书
1954年7月生
贵州桐梓人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日本武士
导论
第一章 弱肉强食的平安武士道
第一节 以杀生为业的武士
第二节 鼓吹对外扩张的“兵之道”
第二章 扩张武家政治的镰仓武士道
第一节 征战杀伐的统治阶级
第二节 职业战士的武士道
第三章 煽动侵略扩张的室町武士道
第一节 武家与公家的决战
第二节 武士阶级内部的争夺战
第三节 高扬武勇精神的室町武士道
第四章 维护幕藩体制的德川武士道
第一节 和平时代的近世武士
第二节 以将军为核心的统治阶级
第三节 朱子学对武士道的改造
第四节 注重自我修养的武士道
第五章 “布国威于四方”的近代武士道
第一节 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
第二节 近代日本的国家目标
第三节 “布国威于四方”的近代天皇制
第四节 穷兵黩武的近代武士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