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北宋贫困问题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北宋贫困的类型,以及不同主体对于不同贫困类型的认知和应对,试图考察在唐宋变革之下的北宋社会的深层状况。通过本研究,希望有助于加深对宋朝时代主题和唐宋变革的理解,一步加深对中国代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
众所周知,贫困问题是
伴随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
的。不过,自魏晋以迄隋
唐,国家与社会大体上呈
现出一体化格局,大量社
会下层得以依赖于而生存
。在这种况下,国家对社
会下层的保障责任通过授
予土地而履行完毕,个体
的贫困自然不会成为社会
关注的问题,除非出现大
规模、临时性的贫困,如
大规模饥荒,才能引起社
会的关注和国家的干预。
由唐入宋,社会发生明显
变动,被称为唐宋变革时
期。其中主要的转变是国
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即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由一体
化逐渐转向分离,国家取
消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工商自谋出路,原来依附
于生存的社会各阶层被划
分为内外两大类。体制内
,在权力分配格局之下,
处于政治等级底端的群体
中出现大量贫困人口。外
,由于均田制的废除和土
地自由交易的确立,乡村
中失去土地依靠的大量农
民或者滞留乡村成为佃农
,或者流入城市成为雇工
,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造成了事实上的大量贫困
人群;城市中远离权力中
心的小工商业者和雇工在
商品济发展的背景下,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
势地位,也造成了大量贫
困人群。在变动的推动下
,社会贫困引起了政府和
社会的关注,即贫困在北
宋成为了一个的社会类别
,必须予以干预。
梳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
可见,中国历的贫困问题
受到关注已久,但却并未
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问
题予以提出,也尚未形成
关于贫困问题的系统性研
究。因此,本书以北宋贫
困问题为切入点,系统梳
理北宋贫困的类型,以及
不同主体对于不同贫困类
型的认知和应对,试图考
察在唐宋变革之下的北宋
社会的深层状况。通过本
研究,希望有助于加深对
宋朝时代主题和唐宋变革
的理解,一步加深对中国
代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
同时,对于北宋贫困及其
应对问题的研究,也有助
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贫
困问题结符合中国历史发
展脉络的贫困应对逻辑是
了解中国现代贫困治理历
史逻辑的重要基础。贫困
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根据
不同的致因可以划分为多
个类型。针对这个问题,
本书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社会性贫困
,探讨由社会制度和社会
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群体
性贫困状态,以及宋人对
此类贫困的认知与应对问
题。社会性贫困者主要包
括两个类别:一是由于社
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制度
性贫困者。一方面,北宋
不立田制,土地兼并愈加
激烈,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成为乡村贫困群体,必须
部分或完全租种地主土地
以营生,他们要承担政府
摊派的沉重赋役,还要接
受地主在田租分配上的不
公和压榨;另一方面,在
城市经济繁荣的吸引之下
,大量失地农民进入城市
,成为城市小工商业者和
雇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
供了基础劳动力。同时也
和城市中原有的社会下层
一起组成了更加庞大的城
市贫困群体。二是由于社
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结构
性贫困者。在国家与社会
分离的结构之下,社会各
阶层被划分为体制内和体
制外两大类。一方面,体
制内按照权力等级进行财
富分配,低等级人员除了
在正当分配中所得极少,
同时还要承受高等级人员
的压榨和掠夺而陷入贫困
状态;另一方面,体制外
通过商品市场分配财富,
以乡村农民和城市小工商
业者与雇工为代表的社会
下层在市场竞争中多处于
劣势地位,同时还要受到
体制内权力所有者的倾轧
和体制外大资本所有者的
压迫,进一步加重其贫困
程度。面对社会性贫困,
北宋民众、精英和政府从
不同的立场出发,形成了
各自的贫困认知,并在认
知基础上予以应对。民众
基于宿命论的文化认知,
积极求助于“神明”,同时推
动道德性舆论对政府和富
人提出一定的救济要求,
在现实层面,民众多将贫
困致因指向富人和政府,
要求富人和政府陈少对贫
民的剩削,精英基于天命
说宣扬贫富有命,基于民
本思想和贫富相资观念对
政府和富民提出救济要求
,同时,在现实层面,精
英主张调整社会制度和社
会结构,也积极推动具体
救济活动。政府在认知与
应对的文化层面与精英保
持了极高的一致性;而在
现实层面,政府通过直接
的行政干预和提倡民间互
助的方式予以应对。
第二部分是环境性贫困
,探讨由自然环境及其引
发的自然灾害对生产与生
活造成损害而导致的贫困
状态,以及宋人对此类贫
困的认知与应对问题。环
境性贫困者主要包括两个
类别:一是由于区域性自
然地理环境尤其是土壤环
境不利于生产与生活造成
的地理性贫困者。较之前
代,北宋疆域面积缩小,
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均耕
地面积下降。为了开垦荒
地,宋人大规模地向山区
和湖泊进发。因此,由于
自然环境而影响生产和生
活的贫困人口更多了,也
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
新的社会类别。二是由于
自然灾害影响生产生活而
造成的灾害性贫困者。北
宋时期灾害频繁,同时,
由于社会的下层群体大多
处于常态的贫困状态,其
在面临灾害时的风险抵御
能力极为不足,因此灾害
来临时,陷入灾害性贫困
的社会群体更加广泛。面
对环境性贫困,北宋民众
、精英和政府从不同的
康文籍,历史学博士,现就职于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济史,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文数篇。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基本概念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史料说明
第一章 社会性贫困及应对
第一节 制度性贫困
一、土地制度与贫困
二、赋役制度与贫困
第二节 结构性贫困
一、权力因素与贫困
二、市场因素与贫困
第三节 社会性贫困认知与应对
一、民众认知与应对
二、精英认知与应对
三、政府认知与应对
第二章 环境性贫困及应对
第一节 地理性贫困
一、晓确型
二、斥卤型
三、猪薄型
第二节 灾害性贫困
一、水灾与贫困
二、旱灾与贫困
三、虫灾与贫困
四、其他灾害与贫困
第三节 环境性贫困认知与应对
一、民众认知与应对
二、精英认知与应对
三、政府认知与应对
第三章 个体性贫困及应对
第一节 先天性贫困
一、贫困的年龄因素
二、贫困的性别因素
三、贫困的身体因素
第二节 后天性贫困
一、个人品性与贫困
二、个人能力与贫困
三、个体选择与贫困
第三节 个体性贫困认知与应对
一、民众认知与应对
二、精英认知与应对
三、政府认知与应对
总结
一、北宋贫困的特点
二、北宋贫困的认知
三、北宋贫困的应对
余论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