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跟特级教师学好高中物理》的姊妹篇,是一位特级教师38年创新教育探究实践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先行篇”,本着“打铁需要自身硬”的理念,根据作者多年教学探究实践,畅叙教师该怎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等。“求真篇”,抓住必修教材高中物理入门环节,给以教学实例,以物论理,为新教师提供一些求真的教法。“探究篇”,通过大量教学实践,具体剖析新课改中如何创新、探究。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第二课堂,从高考实验题的创新到实验教学,助力教师攻破物理创新教育新难点。书稿全面体现新课改精神,能有效培养教师创新思维方法,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能力,适合普通高中广大物理教师使用。
二十多年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就我的物理创新教育研究实践,约稿出版一本《何国平物理创新教育艺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第二辑),该书后被专家推荐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参考书。当时撰写这本书,由于时间紧,很多问题还未涉及,随后我就退休了。退休后,我先后受聘于三所学校,在教育教学一线又从教十年,这样在中学的物理讲堂上,我整整工作了49年。
退休后再从教,给我创造了一个“物理创新教育”再探究的平台,让我学习、实践新课标精神,不断领会、践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导思想,加深理解、实施高考考查的“五种能力”,使我还处在一个与时俱进的状态。
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充分体现了物理教育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制定了物理教育的根本目标。作为一位高中物理教师,毫无疑问应当为达到这个目标奋发努力。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多数都较重视物理学科,可它的难度往往会让不少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有些学生甚至产生焦虑。新高考改革选科中出现的“弃离物理”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这种焦虑,我们应当特别关注这些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于是,如何既有效提高物理教与学的质量,又降低难度,成了我们共同的“解难”课题。
为此,我在教学的进程中广泛接触师生,跟踪新教师教学,在辅导新教师的同时,与他们共同探讨新课标下如何紧扣新教材,如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得创新思维方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
黄山文峰学校对教科研很重视,2014年邀请我重返讲台,次年又聘请我担任学校教科研顾问,培训新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果期末市统考,该校高一学生物理平均成绩超过省示范高中。我及时将教学探究及指导新教师的材料印发并汇报和交流,2017年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将其汇编成《新教师寄语》资料。
不少朋友建议我把这本资料完善成紧扣新教材的读物,促使我去完成一本既能降低中学物理教与学的难度,又能快速提升学生成绩的辅导书。笛卡尔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于是,我从方法和创新层面,以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将原资料一分为二,整合、充实为两本书稿,即《跟特级教师学好高中物理》和《跟特级教师教好高中物理》,为高中生学习成绩的快速提升和新教师的快速成长贡献绵薄之力。
两本书稿吸收了我近十本著作的精华、退休前后教育探究实践的积淀,还有全国各地教学经验的分享(我曾被聘为《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应试》编委,《中学物理》通讯编委)。《跟特级教师教好高中物理》由四篇组成:
先行篇创新教育。新时代呼唤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本部分遵循“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理念,结合作者探究实践,畅叙教师自身创新教育素质相关话题。
求真篇格物致理。教师如何实现知识观、方法观、学生观的转变?本部分以教育教学实例,以物论理,推动新教师快速成长。
探究篇创新思维。从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紧扣“核心素养”的培养。本部分通过教学实践,剖析新课改中如何创新、如何探究,攻克创新教育新难关。
升华篇透视教材。用新思维领悟新课标,用新视角学习新教材,用新思路迎接新高考,时刻关注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本篇以实例介绍如何透视教材,助力高考,成就学生梦想。
退休后三所学校邀我回到教科研岗位,特别是以程彩飞校长为代表的黄山文峰学校,让我在“夕阳”下还愉快完成一段创新教育续探的里程,我不胜感激。
黄山文峰学校校长程彩飞为本书写序;今日国家栋梁之材,昔日我的三位学生曹威麟、胡红波为本书写序,商永嘉为本书写跋,本人十分感谢。三位物理教学卓有成效的同行吴伯富、方岩生、陈菁老师给本书审稿,我深表谢意。早年屯溪一中毕业校友徐三友多年来对我的物理创新教育实践大力支持,还有来自各方的相助,在此一并感谢。这里,我要特别感激我的已故爱妻、安徽师范大学同学姚静规,她一方面与我并肩在屯溪一中从事教育和物理教学改革探究三十年,另一方面还在生活上悉心照料我,并主动承担了本应由我分担的诸多家务,保证了我有良好的心境、充沛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致力于更多的物理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内疚于她因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本书内容有着她勤恳付出的大量心血与智慧,永远记在我心中。
囿于水平,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同仁及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