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第19届“青年学术论坛”(2022)的一、二等奖的优秀获奖论文11篇,围绕列宁党校办学思想、新型举国体制逻辑、收入不平等如何影响人们的获得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主题,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对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新理论思考与探索。
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总是需要一个过程。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还相当缺乏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1]中国共产党应当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努力学习,积累经验,在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并弄清楚它的规律。正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长期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探索,才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长期执政与全面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奠定基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长期认识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曾经走过弯路,遭受过严重挫折。但是,挫折与错误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财富与智慧,为开辟未来提供必要借鉴。因为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曾经有过认识上的误区,其中一些认识误区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解决了这些认识层面的问题。
在“中国是否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问题上,经历了从“被迫隔绝封闭”到“积极主动开放”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上存在反对中国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对我国进行经济和政治的封锁,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与世界基本处于隔绝状态,仅仅对苏联、东欧国家存在幅度很小的开放,不具备全面开放的条件。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合作项目终止,对他们的开放也停止了。20世纪60年代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没有加以利用。在十年动荡期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学习国外技术和经验还要被扣上“崇洋媚外”“里通外国”的帽子。关起门来搞建设,导致我国经济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没有摆脱贫困。之后,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主要应当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及基础,但是,不可能脱离国际上的合作独立发展,不能自己给自己的发展设置障碍,不能把中国搞成关闭性的国家。邓小平在深刻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基础上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鉴于过去的教训,我国提出并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始积极利用国际条件,充分利用可能提供的资金、先进科学技术、信息加速现代化建设,并且很快收到了成效。通过开放政策,中国从国外引进了资金与科学技术,这些外来的东西是否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明确指出:“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2]“同外国人合资经营,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合资经营的实际收益,大半是我们拿过来。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3]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开放、更加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此后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突出特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启“一带一路”,使我国更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中国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国家指导、组织下走向世界各地,通过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利用国外一切可利用的市场和资源。
在“社会主义是否可以搞市场经济”问题上,从思想认识上的讨论到“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79年11月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987年2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2]1990年12月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又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4]直到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十五条“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计划”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袁峰,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或政治学理论专业法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担任教授,现任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教授,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普及学会法定代表人。
序言(袁峰)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长期认识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探索
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四、党的长期执政与全面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奠定了基础
收入不平等如何影响人们的获得感(闵玉刚)
一、前言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
三、样本状况与变量测量
四、结论
五、不足
劳动、休闲时间与人的自由
——基于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的视角(秦雯)
一、节假日是实现自由时间的现实条件
二、节假日的存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自由时间的思考
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四维审视(王玉福)
一、内容之维: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主要内容
二、逻辑之维: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内在逻辑
三、特征之维: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理论特质
四、价值之维: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内涵布展与实践逻辑(崔守滨)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布展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列宁党校思想的底层逻辑探源及其时代价值
——以列宁“卡普里党校”系列评论为对象(侯昌男)
一、列宁党校思想产生的历史阶段
二、列宁早期党校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列宁早期党校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理路(胡荣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路径
四、结语
共同富裕:批判资本主义异化财富观的现实选择
——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考察(李广川)
一、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矛盾
二、价值形式对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
三、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
四、批判资本主义异化财富观与实现共同富裕
……
浙江省共同富裕的水平测度、区域差异性分析及对策研究(刘成凯)
形塑“新人”:中共早期对学生运动的宣传与引导
——从国民革命时期《中国青年》的内容谈起(石一琨)
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吴飞 王涛)
论“讲好中国故事”的四重叙事逻辑(姚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