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土纺土织及花布印染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工艺复杂,作品题材丰富,色彩艳丽、寓意吉祥,是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民间生活用品。也是一种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作品。并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民俗文化源于民众生活,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承载着广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的写照,也是农耕社会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河北古称燕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河壮美,人文荟萃,悠久醇厚的民俗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中,蔚县剪纸、衡水内画、武强年画、曲阳石雕等,均为闻名世界的河北民间艺术。其他如陶瓷、泥塑、脸谱、皮影等,也为市井百姓所喜闻乐见。
我省的传统民俗文化积淀丰厚,民间艺术不乏精华,近年来颇受各界的关注。虽然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等一批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发展,但有些民间艺术却日渐式微,显得弥足珍贵,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保护。因此,民俗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他们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把我省的优秀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分门别类地推荐给广大读者,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编的《河北民俗文化丛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研究河北的民俗文化、推广河北民间艺术、培养民间艺人队伍,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于宣传河北、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必将会起到推动作用。
西周时期(前11世纪~前771年),人工养蚕在黄河流域已很普遍。在考古发现中,商周到春秋时期的毛织品多出自新疆地区。位于哈密五堡的古墓群分布面积达500平方米,年代测定距今约3200年。且末的扎滚鲁克古墓群面积达2.5 平方公里,出土的大量毛织物,保存完好、种类繁多。
从目前出土的织品推断,最晚到春秋战国时期,缫车、纺车、脚踏斜织机等手工机器和腰机挑花以及多综提花等织花方法均已出现。丝、麻脱胶,精练,矿物、植物染料染色等已有文字记载。染色方法有涂染、揉染、浸染、媒染等。人们已掌握了使用不同媒染剂,用同一染料染出不同色彩的技术。色谱齐全,还用五色雉的羽毛作为染色的色泽标样。布、葛、帛从周代起已规定标准幅宽2.2 尺,合今0.5 米,匹长4丈,合今9米。每匹可裁制一件上衣与下裳相连的当时最为流行的服装“深衣”。并且规定,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得出售。这也许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纺织标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