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是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吸收了国内外优秀遗传学教材的优点,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以遗传信息为主线编著的一部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符合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优秀教材。
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世代间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遗传物质的组织方式、遗传信息的稳定性、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遗传信息的表达调控、群体间遗传信息的流动、遗传信息的研究和遗传信息的改造等。
《遗传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农林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生物专业本科生的遗传学教材,也可作为教师、研究生和相关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自从1900年诞生以来,遗传学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遗传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化,产生了各种分支学科,成为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书采用了遗传信息基本统领全部章节的体系结构,首先是因为目前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同类教材都在不同的章节中强调了遗传信息的含义、作用等。如Gcn‘(本杰明)在开篇就指出:之所以采用信息这个术语是因为每个生物体的基因组决定了该生物体的遗传特性,任何有机体的基因组都蕴藏了一套完整的遗传信息,但是基因组本身在构建机体时是不承担任何主动角色的,而是由核酸的单一亚基的序列决定着遗传特性。如《遗传学基础》(威廉)在定义遗传学这个概念时强调了遗传信息不仅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其表达在各个水平上都影响了个体的功能。又如,国内著名遗传学教材《遗传学》(王亚馥等)、《现代遗传学原理》(徐晋麟等)、《现代遗传学》(赵寿元等)都在前言、绪论或者章节标题中突出了遗传信息的作用。其次,采用遗传信息统领全书的编写思路基本符合遗传学学科自身的历史发展。遗传学发展史上就存在着信息学派和结构学派,都是为了阐明遗传信息的化学本质、传递规律及其如何影响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纵观遗传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尽管它不是单线发展的,但是其中有一条主线始终是没有变的,那就是遗传信息对细胞分化、个体形成、群体进化的决定性影响。尤其是最近发展起来的表观遗传信息、发育调控中的位置信息等前沿动态,进一步丰富了遗传信息的内涵。
是指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科学研究或发现中的模型一般是指一组假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或论证等思维形式组成的框架。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也就是实际或者事实的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因此,从物质角度看,可以有真实模型、替代模型、人工模拟模型等;从思维形式角度可以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字模型等;从应用领域分为生物模型、医学模型、生态模型等;另外考虑到模型中的随机因素、变化等,又有确定性模型、随机性模型、静态模型、动态模型等诸多分类。
模型法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以概念对所考察的对象作出本质的概括,从原型出发,根据某一特定目的,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舍去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对原型进行抽象、简化和纯化,建构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并进而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取原型的信息,为形成理论建立基础。模型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通过高度抽象化的科学概念、假说和理论要正确体现其认识功能,又必须具体化为某个特定的模型,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建立模型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在科学研究中应该注意模型的局限性,模型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取代事实,再完善的模型也有缺点,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例外,模型永远不能等同于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