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历史沿革和自然地理两方面介绍了荣昌的整体概况;第二章进入荣昌折扇行业,立足于荣昌折扇的基础理论,对荣昌折扇进行了历史溯源,对荣昌折扇业的行会、行规及相关信俗进行了翔实有据的介绍;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荣昌折扇的传统技艺;最后一章叙述的是荣昌折扇的保护与发展。
节荣昌区的历史沿革
一、荣昌区的建县始末
(一)中唐始置昌元县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左拾遗李鼎柞向朝廷提出奏请:“以山川周远,请割泸、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这是当时准备设置昌州新的行政区划的开始(见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乾元元年(758)正月,唐肃宗李亨接受李鼎柞的申请,正式批准从泸州、普州、渝州、合州、资州、荣州(见象之《與地纪胜》的认定)划出部分地区“分置昌州”,同时分置昌元、静南、大足三县,隶昌州(見《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的《地理志》),属剑南东川道(见《二十五史补编?唐方镇年表》)。当时州治设在昌元(州治昌元约12年),因是昌州首县,故名昌元县。州县同治,
首
治地在今荣昌区昌龙乡的狮子坝。昌元县的设置,是今荣昌地域建县的开始。昌州及昌元在置县不久(《太平囊宇记》记载为乾元二年),治所即为张朝(一作潮)、杨子琳等焚毁。
が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因避兵乱,州、县治所先后迁濑婆山及濑川镇(今乡),设置行州。大历六年(771),县地战乱不已,无法成治,州、县均废置,昌元县归还故属,由资州内江县、泸州泸川县治理。大历十年(775),西川节度使崔宁奏准唐朝廷,在五月复置昌州,“以镇夷僚”属剑南道东川。复置初,昌州仍辖昌元、静南、大足三县。年始由壁山(今壁山)分地置永川县,归昌州管辖。是,昌州领辖四县,州治已由昌元迁静南。景福元年(892),撤销静南县,县地分别划人昌元、大足、永川三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建占据今四川大部地区。其后在成都称帝,史称前蜀,以州、县直隶朝廷,昌元仍属昌州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蜀地为后唐占有,昌州、昌元县仍置未变。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孟知祥占有全蜀后在成都称帝,史称后蜀,昌元仍为昌州辖县。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派全斌灭后蜀,今四川地始并人宋朝版图。昌元县仍置,为西川路昌州辖县。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赵光义并西川路和陕西路为川陕路,昌元县为川陕路辖地,隶昌州。道三年(997),在几次改路为道之后,仍以路行,分全国为十五路,昌元县仍为川陕路昌州辖地。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对政区规行新的调整,昌元县属梓州路(治今三台县潼川镇)昌州辖地,县治治所移罗市镇(明万历《重庆府志》记为“罗会镇”,在县东25里,应在今建设乡、峰高乡境内)(一说在后周显德元年移镇)。天禧中(1017-1021),昌元县移治宝盖镇(镇在今昌元镇南一里宝盖山下,现白象山南麓。有记载认为宝盖镇即今昌元镇,实误)。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昌元隶潼川府路的昌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赵构即位临安,史称南宋。今四川地区仍为宋朝版图,昌元县隶属未变。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蒙古军南下,战乱连年,田地荒芜。景定二年(1261),潼川安抚副使刘整以昌州、泸州15州降蒙,但蒙军并未建立稳定统治。
元世祖元十三年(1276),元军宣布平蜀。但到元十五年(1278,一说十六年)元军才攻占宋朝在四川的后一个据点一一合州的钓鱼城,占有全川。昌元初为四川南道宣慰司重庆路辖地。元二十年(1283),省……